晴時多雲

社論》台美軍事合作應有開放思維

美國國會正推動「台灣政策法」,包括納入軍事融資等助台條款。拜登總統接受訪問時再度表示,若中國武力犯台,美軍將防衛台灣。美國與加拿大軍艦隨後也連袂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外界視為民主盟友對中共擴張的聯合反制。如今,美國立法、行政部門分別推進,持續升高力道捍衛台海和平穩定,戰略模糊政策向清晰化邁進。尤其台美軍事合作日趨密切與擴大,台灣已是美軍針對印太部署的重要環節,這些發展均使所謂「疑美論」、「棄台論」等說法不攻自破。

這是拜登第四度以總統之姿表態防衛台灣的立場,細數過去發言,多與國際重大事件有關。例如美國自阿富汗撤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外界懷疑美國是否還會力挺台灣,拜登拋出明確訊息,平息議論。也讓想破壞台美關係的人,無法再亂做文章。然而,「疑美論」消退,另一種謬誤說法又出現。認為美國如向台灣過度傾斜,恐更促北京改變台海現狀,加速武統的攻勢。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台美兩地政策討論圈,興起類似言論。論其本質,仍是不樂見台美關係快速成長,並以中國可能反彈為藉口。而這也隱含中共升高軍事迫台之舉,乃被動而為,並非挑釁,形同附和北京的說法。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修正版增至一五六頁,被譽為「深具代表性的旗艦型挺台法案」。雖還未完成立法程序,但若干表面贊成、實際反對的說法,已開始浮現。例如︰「生病要吃藥,但不是一次全部吞下去」,或說「一口氣全部通過,的確踩進兩岸紅線」。這是從北京角度看待台美關係,自我設限避免觸怒。或對法案中最關鍵的軍援條款,提供六十五億美元強化台灣防禦,傾中媒體刻意導向︰「台灣將因此失去建軍主導權」、「限縮美國行政部門裁量權對台禍福難料」等。過去總說美國棄台,台灣危殆;現又說美國助台,台灣危矣。兩種說法互斥,背後卻多屬同類人,目的就是要不斷唱衰台美關係。

這一部重整台美關係的法案,在軍事合作方面,除了軍事融資外,另還要求美台舉行兵推、軍演等建立全面訓練計畫,讓雙方軍隊得以發展「協同作戰能力」。對於正檢討兵役制度的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軍事合作空間。目前蔡政府正研議是否將義務役四個月役期,延長至一年,以因應台海局勢。但外界也擔心國軍目前的軍事訓練,若無精進內容,恐使役男視為「浪費時間」,影響徵兵成效。倘若以開放思維,將役期的延長,部分受訓納入台美軍事合作架構,遴派一定數額的役男,赴美接受美式的軍事訓練,讓雙方軍隊得以從最基礎開始,發展相互操作性,這也奠定未來協同作戰基礎。國軍過去雖也有派赴美國等軍校就讀的作法,但人數有限,若能從義務役的受訓做起,既擴大台美軍事合作的範圍,注入跨國交流科目,也助於打破社會對義務役訓練的刻板印象。

隨著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軍事思維與訓練方式,需要打破傳統封閉模式,採取更開放與交流的作法。二○一四年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後,美國展開對烏克蘭提供武器與協助訓練,厚實自我防衛力量,不僅阻擋俄羅斯自今年二月發動的軍事入侵,甚至能轉守為攻。隨著普廷與習近平這兩位俄中獨裁者聯手,試圖東西擴張讓民主陣線難以兩頭兼顧,情勢日漸險峻。美國國會盼能迅速建立台灣的防衛能量,這並成為跨黨派重要共識。去年底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人即已提出「台灣嚇阻法」,給予軍事融資與其他協助。面對二○二七中共建軍百年目標,不少專家擔心可能成為動武的時間點,這次再由兩黨提出全面性「台灣政策法」,其中軍事融資計畫,自明年開始共五年,就是為了趕在二○二七年建立台灣在抗中的嚇阻力。

然而,由於美國國會面臨改選,「台灣政策法」要在會期內於兩院通過,難度極高。為不使外界出現倒退的解讀,蔡政府這邊也獲得消息,美國國會正溝通擬以修正案方式,把攸關軍事安全的法案包裹於年度國防授權法中通過。讓最關鍵的軍事條款先行,這意味我們必須盡快做好準備。除了軍售外,未來美方還可能會有無償的軍備援助,並擴大軍事訓練,甚至涵蓋與日本等民主盟邦的多邊安全合作,以應對可能的區域戰事。而在這朝向準軍事同盟的發展,人員的交流與對接最為關鍵,跨國緊密軍事合作,加速並大幅強化台灣的戰力,這樣的建軍主導權,才算真正有效建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