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大地震後談危老重建

◎ 賴建宏

近期以來地震頻傳,十八日下午發生芮氏規模六‧八地震,造成花蓮玉里建物倒塌、橋梁斷裂災情,並因強震引起民眾不安、緊張的情緒,另因地震資訊顯示其誘發原因有不尋常跡象及不明的構造存在,而增添未知的惶恐感。再由近日地震的近震源地震站觀測資料發現,垂直向地表加速度接近、甚至大於水平向地表加速度的樣態,此一結果有別以往的研究趨勢,值得學界與實務界一同關注與討論,畢竟現今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就垂直地震力的考量為水平向地表加速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再從倒塌的透天建物來看,平面上屬於單垮結構系統(即在軸線上由兩根柱一根梁所組成),當一根柱受損壞後,單垮結構因無額外可供系統平衡的支撐構件,載重無法重新分配而引致建物倒塌。此類結構系統多為早期興建的老舊建築,耐震能力不符現今規範標準,且因結構系統可能有受強震損壞後即發生潰散的風險,因此藉由耐震評估與補強是有其必要的思維,更甚可考量採用危老重建角度,讓生活與環境獲得更便利、更安全的新房子。

然危老重建在制度設計上有改建後可能無法換回原來室內空間的限制,因此在非繁華熱鬧的區域,可能就無強烈的重建誘因可以驅使推動。因此建議在政策考量上,可以再從大台北以外的角度,看待偏鄉區域在危老重建制度設計的調整,讓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的重建政策能更貼近台灣每個角落的民眾。

(作者為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

防震與輕質綠建材

◎ 陳文卿

內政部營建署在六年前台南大地震後,曾修訂建築技術規則的耐震設計規範,主要考量點是加強建築物的結構耐震能力,以降低地震產生的危害。而在建材的選擇上,很多人常有個迷思,認為建材要笨重粗壯才堅固耐用,才能抵得住強震。可是粗重的建材卻往往增加建築物的荷重負擔,甚至於倒塌時所產生的傷亡可能更嚴重。因此建築結構配置的合理性、輕量化,以及避免過度裝修,成為重要的考量。

在建材的選擇上,除樑柱外的非結構性建材(外牆、內部隔間等),希望能追求輕量化。因此使用輕質建材,替代部分的RC混凝土,或許是未來重要的選擇。輕質建材除單位荷重輕外,更可具有隔熱、隔音等功能,也是在建築節能上的重要元素。

而要達到輕質、隔熱效果,更可以廣泛使用如水庫之燒結淤泥、廢玻璃、廢磚瓦等回收材料來生產再生「綠建材」。

近年來國內有很多建材業者,積極研發各種具有資源回收的環保效益,且可發揮輕質、隔熱等多元優異機能的「優質再生綠建材」,扭轉以往認為使用回收材料的產品品質、性能可能較差的誤解。希望公共工程、營建業都可大力推廣使用,為建築產業的循環經濟共同努力。

(作者為再生綠建材產業推動聯盟召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