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美國不再戰略模糊? 就看台灣政策法

◎ 雷顯威

自由時報獨家報導兩度延期審議的「台灣政策法」,預定九月十四日排定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進行審查,該法案因直接衝擊美國行政部門現有「戰略模糊」政策,能否順利完成立法程序,或是內容會大幅限縮原案挺台力度後通過,可視為觀察美國政府對兩岸互動的重要指標。

美國一向在海峽兩岸維持「戰略模糊」,既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接受中國宣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一中原則」,從而確保台海情勢的穩定。然而美國在台海的主導地位,隨著中國崛起暨現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強勢尋求三連任而遭到挑戰。

中共此次藉著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機會,刻意打破美國在台海兩岸採取戰略模糊、維持現狀的政策。中國軍機、軍艦「常態性」的越過美國劃設的台海中線;在台海、黃海、東海、南海輪流軍演,秀肌肉恫嚇美國在西太平洋、南海的盟友,對反制美國印太戰略佈局,發出的示警不言可喻。

面對中共開始常態性的改變美國在台海原有維持現狀的挑釁,美國將何以因應,是否也改變戰略模糊政策,轉為「戰略清晰」,應對中共的新挑戰,下月排審的「台灣政策法」,無疑是個重要的觀察指標。

國會擬議的「台灣政策法」原議案內容,從提升台灣國家地位象徵或實質幫助,都具建設性。例如,將我駐美代表處更名以「台灣」為代表,以及賦予台灣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都使我國家主權地位更明確與提升,也擺脫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代表「一中」宗主權的爭議。另外四年內提供我國四十五億美元的援助資金,則是實質的幫助。

不可諱言的是,上述美國國會提案的內容,明顯衝擊現有行政部門對兩岸採取的戰略模糊政策,因此對行政部門而言,如何避免立法部門衝過頭,讓美中因戰略模糊而建立預防雙方衝突的「防護欄」失效,行政部門對該法案的態度,將是台灣政策法能否成案的變數。明乎此,國人對台灣政策法的期待與努力,才能有符合政治現實的認知。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