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美中科技戰與台灣對策

◎ 楊宗岳

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通常是擺盪於圍堵與交往之間。在川普總統發動貿易戰前的美中關係,實際上是合作面大於競爭面,尤其在經貿層面上,美國相信互利是有助於美國人民。但貿易戰開始後,美中經貿上的互利逐漸被競爭取代,也讓兩國合作的基礎不斷消失。現今,美中競爭更從貿易戰轉向科技競爭,甚至是對未來的競爭。

以近期來看,美國發布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禁令,中國半導體界普遍評論認為美國此舉就是限制中國先進製程,阻攔中國往三奈米以上邁進,目的就是將中國IC設計卡死在五奈米,製造卡死在七奈米,以此限制中國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能力。

其次,美國正式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法案將編列五百二十億美元補助美國半導體企業,並對投資半導體的企業提供賦稅減免,接受補助的廠商未來十年內不能投資或擴充在中國二十八奈米以下的半導體投資,展現出美國想要建立自己半導體供應鏈與圍堵中國的決心。

最後,美國主導下拉攏台灣、日本及韓國籌組晶片聯盟,外界研判美國可能是要和台日韓一起推動半導體出口、技術外流等管制,以阻止中國獲得高階的技術。

由此觀之,當前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在於爭奪未來世界經濟秩序的主導權。中國早在二○一五年就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更企圖希望在二○三五年達到「中國標準2035」,不只希望能夠擺脫對外國的技術依賴,更大的企圖在於讓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也因此中國製造目標產業也成為美國貿易戰的主要目標,而現今美國發動的科技戰就是要從基礎上打破中國製造的可能性。另一個重點是要確保重要關鍵零組件掌握在自己國內或者盟友身上,避免經濟發展命脈被壟斷。

韓國產業研究所(KIET)提出台灣為晶片四方聯盟的核心因素,美國和歐盟的目標都為減少中長期對台灣的依賴,這也突顯出美中科技競爭當下,台灣具有關鍵性地位。

台灣該有方案以因應美中的競爭,吾人認為該有幾個原則應該要堅持,首先是確保關鍵先進製程技術掌握在台灣廠商手上,以維持台灣戰略地位;其次是與民主國家合作要基於互惠原則,如可透過台美雙邊經貿互動機制,以保證提供晶片支援換取美國其他先進領域,如AI、電動車領域合作,達成產業互利升級。最後,對於美國主導的晶片聯盟,如果有機會,台灣應該選擇參與,透過平台促成美台日韓四方對話,讓台灣多一個國際對話管道。

(作者為智庫研究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