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二○二五非核家園時程應適度展延

◎ 陳明真

近來電力供需出現明顯落差,久違的橘燈(備轉容量率五%以下)頻頻出現。為了達到穩定供電,政策需要因應新挑戰而有所調整。

政府本來計劃二○二五年天然氣,煤炭和綠能發電比例為五○—三○—二○。因疫情及其他未能事先預料到因素,使得廿%的綠電進度嚴重落後,不得不下調到十五%。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是間歇性能源,需要周邊設備如儲能裝置及快速反應發電廠的支持才能穩定供電,而這些設備嚴重不足。未來有可能出現供電不穩甚至成為棄電情況。

今後四年有下列核心基載電廠陸續除役:核二廠二號機,核三廠一號機,核三廠二號機,加上大林、興達、通霄、麥寮等十二座火力發電廠。如此巨大的電力缺口原計劃由興建天然氣發電廠來填補,但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興建波折,經過公投始確定延後到二○二五年六月才能完工供氣。第四接收站環境影響評估受挫,前景不明。第五接收站也碰到困難,因此新建天然氣發電廠會面臨無氣可用,發不出電的情況。

近年由美國發起,歐盟、日本、印度、五眼聯盟響應的世界供應鏈重組的政策,也使得國內外廠商大舉投資台灣,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增幅特別大,電力需求遠超過原先規劃。

疫情加上烏克蘭戰爭打亂原有的電力規劃,因此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的政策也宜適度調整。建議改至二○三五年,這樣核能電廠可供給十幾%的穩定電源,如此政府可以從容達成目標,並有充裕時間完善規劃未來世代的能源布局。這樣的時程並不算長,德國在一九九七年確定非核家園政策,目標原訂今年完成。德國總共花了廿五年的時間。而我們花十九年應屬合情合理的。又據外電報導,德國總理蕭茲宣布德國政府計劃今年底後,仍繼續使用核電廠,以確保電力供應充足。這項宣布顯示全世界最反核的德國,也願意務實面對缺電問題。

能源政策是每一個國家最上位的政策。能源供應充足,其他政策才能順利推展,國民才能安居樂業。目前政策碰到瓶頸,因此需要變通。把非核家園延後十年應是最具效益的做法。

(作者是前立法委員、民進黨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