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俊斌
週末和太太到新開幕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觀賞布拉瑞揚舞團的《己力渡路》,除了支持原住民舞者,也想看看這個新的表演場館。沒想到,一個多小時的節目看完,我和太太一致的結論就是「看得很累」。
這個評論對於舞團或許不公平,因為舞者真的很賣力,但遺憾的是,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白工。這個開幕季節目似乎只是為了凸顯舞台投影,舞者幾乎整場都在昏暗的燈光中半蹲前進,淪為舞台投影的陪襯。觀眾們看不到舞者的表情與肌肉,不知道他們要表達什麼,只感受到他們在昏暗中跳得很辛苦。我認為舞者只是這場表演的活動布景,舞台設備才是主角,因為除了想把這檔節目做為農曆七月的應景活動,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讓舞者從頭到尾在昏暗的燈光中表演。
音樂也是讓我們看得很累的原因,整個節目的音樂幾乎沒有層次變化,在口簧琴此起彼落與雲力思的吟唱交錯的片段,背景音樂以一貫的低音和這些聲響攪和在一起,除了讓人覺得很吵,一點都達不到製造高潮的效果。
結尾部分,舞者賣力高唱,看得出是要營造結束的高潮,但也讓這頑固的低音音響抵銷掉。我不確定這到底是音樂設計的問題,或音響設備的問題,但音響設備很爛是肯定的。音響的低頻噪音很明顯,整個場館的音響也達不到專業表演場館的標準,這使得雲力思的吟唱,從頭到尾聽起來都是糊成一團。
整個場館的空間很不親民,這也是讓我們覺得累的原因之一。觀眾席座椅前後排的間隔小,使得左右有人要經過,我們就得站起來。到了散場時,要找廁所又要花一番功夫,因為廁所沒有清楚、明顯的指標,甚至廁所門口的標示也令人困惑。
或許,這是場館的藝術設計一環,然而,不以觀眾為出發點的設計,即使標舉藝術,也無法令人認同。回應林懷民老師在七月三十日的〈自由藝文〉講的一句話:「我只對人有興趣,只呈現舞者」,我相信,一個好的節目,一個好的場館,應該是以人為本。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