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過一個扶助窮困 帶來歡樂的聖誕

■王崇堯

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基督宗教歡慶其救主耶穌降生的日子,俗稱「聖誕節」(Christmas),意謂在彌撒(Missal或禮拜)中紀念耶穌基督(Christ)。事實上耶穌何時出生,無人知曉,歷史上也沒有明確記載。

西方教會以十二月二十五日作為聖誕節,是與當時羅馬人的太陽神(Sol Inviltus)崇拜有關,認為冬至後日光的延長象徵著太陽神的重生,由此轉化為耶穌的出生如同光明再現,必能戰勝罪惡的黑暗。另外,當時人們也深信萬有是被造於春分之日,即三月二十五日;這也是童女懷孕日期,以此十月懷胎生育時間推算,耶穌當生在冬至之日,即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此看來,早期羅馬教會的聖誕節期,已相當本土化於羅馬文化之中。

再者,有關聖誕期間分贈禮物及施捨物品習俗,也是源自羅馬本土文化的薩都那利亞(Saturnalia)節慶,這是羅馬人慶祝其農神的節期,在十二日十七日至二十四日期間,大家互贈禮物,關懷貧困,以此行善行為來迎接歡慶太陽神的重生到來。如此說來,由羅馬人的農神(Saturn)、太陽神(Sun)轉化而來的聖誕季節,到今天每週的禮拜六(Saturday)、禮拜天(Sunday)假日,其意涵不就是休閒歡樂之餘,也可行善扶弱,關懷社會。

這樣說來,最能彰顯聖誕意涵,關懷貧困,帶來歡樂,非聖誕老人莫屬。聖誕老人故事源自第四世紀土耳其南部海岸一位主教聖尼古拉(St. Nicholas)的感人事蹟,相傳他在羅馬皇帝Diocletian期間殉道。由於他生平喜愛小孩及樂於助人,而成為兒童與窮人的守護聖徒;爾後也漸漸成為聖誕節的象徵人物,扶助窮困,帶來歡樂。聖尼古拉荷蘭語稱Sinter Class或Santa Claus,後來隨著荷蘭新教徒來到美國再流通世界各地。一八八六年,卡通畫家Thomas Nast描繪現今聖誕老人身穿紅衣、肥肥胖胖的圖像。

美國小說家奧亨利(O'Henry)寫過一個感人的聖誕禮物故事。故事中描寫一對貧困恩愛夫妻,在聖誕節期間設想送對方禮物。丈夫心想太太有一頭美麗長髮,可惜沒有貴重髮夾,於是變賣自己最愛懷錶,買了貴重髮夾,等待聖誕來臨送給太太。太太同時也為送何禮物給先生而思量,心想先生有一珍愛懷錶,可惜沒有錶鍊,不如買個錶鍊送給先生。可是,錢從何來?太太於是決定剪下長髮變賣來買錶鍊。聖誕節到來,二人相互交換禮物的那一刻是多麼感人!太太有了髮夾,卻沒了長髮;先生有了錶鍊,卻沒了懷錶。二人相擁而泣,知道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寄望今年聖誕佳節,大家除了休閒、歡樂外,也能學學聖誕精神的扶助窮困、帶來歡樂;除了親朋好友之間互贈禮物外,我們何妨多預備一些「禮物」,為窮困的人們、孤兒院的孩童、養老院的長輩帶來一絲聖誕歡樂!(作者王崇堯╱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