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丟掉政府的奶嘴轉大人

全球通膨襲來,發電燃料價格大漲,擔負凍漲政策的台電嚴重虧損,似乎難以為繼。尤有甚者,長期扭曲的電價,也帶來國人不知珍惜的副作用,因而用電量屢創新高,不僅國家財政無法負荷,亦形成能源轉型之障礙。因此電價是否上漲以反映成本,備受關注。經濟部今(二十七)日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據稱用電大戶漲八%的方案獲得青睞,有待最後之拍板。不過,有關電價上漲的一些迷思,仍值得深入討論。

我國電價應否上漲,必須了解幾個重要的背景,以作為理性探討的依據。一,台灣是一個天然礦產稀缺的國家,與發電相關的能源、燃料幾乎仰賴進口,價格受制於國際行情,甚至地緣政治風險等影響,因此,電價長期偏低,並不符合常態,其實是有賴國家財政之變相補貼。誠然,偏低的電價固然穩定民眾生計,避免高通膨之衝擊;然而,台灣要達到能源轉型,進而完成「二○二五非核家園」、「二○五○零碳排放」之宏大願景,則再生能源之發展與設置,必須大幅擴大佔比。試想,當前約四十一%電力來自高碳的燃煤,且一直維持低價,企業有此「俗擱大碗」的電力可用,怎可能會有大幅投資再生能源及使用「貴松松」綠電的動力?如此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勢必進展緩慢。因此,當工業先進國家普遍完成綠能轉型,達到零碳排放路徑,而且再生能源也變得便宜及高效率時,台灣的多數電力可能仍是以石化燃料為主,致而淪為國際經貿圈的邊緣人。

更嚴重的是,我國偏低的電價,對國際大廠來台投資是一大誘因;然而,在重視氣候變遷與零碳排放的風潮下,與國際經貿連結的企業,必須繳納碳費及承諾使用綠電,不能再以電價的高低作為企業營運的優先考量。因而,我國的能源轉型一旦不見重大成效,將會失去對國際企業的吸引力意願,並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衰退。如此則台灣無論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抑或石化等傳產,都將面臨強大的國際壓力,失去在供應鏈的樞紐地位。故而,無法反映成本、仰賴政府補貼的低電價對台灣經濟而言,無疑是「短多長空」,長期以往將會腐蝕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認同電價漲製造業大戶的思考,稱台灣製造業有議價能力,應優先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但應避免商業、服務業及家戶漲價,以免透過傳遞效果,導致內需型服務業漲價。如此才不會造成通膨加劇。

其二,台灣採行電價偏低的政策,主要用意在於降低民眾生計與企業營運的負擔。然而,客觀數據卻揭開了一個真相,亦即電價合理上漲,對民眾與企業的負擔增加有限,並不會讓其生計與營運陷入困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二○二○年台灣工業用電全球第六低,住宅電價全球第四低。另據主計總處統計,二○二○年台灣電價佔可支配所得比僅○.八三%,不僅遠低於德國的四.八九%,甚至低於工業先進國家如挪威(○.九三%)、加拿大(一%)、美國(一.二四%)、瑞士(一.三九%)等。因此就算對一般用戶也微幅上調電價,顯然也不會嚴重影響家庭支出。更何況,去年我國工業用電佔比五十七.○四%,可說企業是涷漲電價產生補貼效應的最大受益人。加上我國企業之盈餘與出口一再創下新高,猶如藉由出口商品讓全世界享用台灣的低電價,故而即便用電大戶漲價八%,仍會低於中國等貿易競爭對手的電價,市場優勢仍可維持。難怪此次工業用電大戶電價可能上漲,企業界普遍支持;反而是揚言電價上漲便要出走的企業家遭到嗆聲;難道要出走到電價更貴的國家?

總之,我國的低電價,固然體現了政府照顧民眾與企業的美意,但台灣資源匱乏,低價容易造成浪費與無效率。尤其,更易讓企業養成巨嬰心態,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一直企盼來自政府變相補貼的支持。執行政策任務的台電至四月底已經虧損四六七億元,預計全年虧損將達一五○○億元;而這一張天文數字的帳單,最後仍將由全民買單。所以,今天是務實面對,讓電價合理反映的時候了。然而,吾人也了解,過去無論藍或綠執政,均會基於選舉考量,而採取低電價政策,尤其在面對通膨壓力時,常以凍漲作為保護傘,深怕電價漲價會帶動萬物齊漲,造成民怨,因此遭到選票的懲罰。不過,低電價使民眾與企業彷彿生活在溫室裡,恐將失去應付外在挑戰的能力。今日台灣已是成熟的公民社會,任何議題都可以理性討論。電價之審議,應作如此觀,才能讓台灣經濟丟掉政府的奶嘴,成功轉大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