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台灣人力缺口與移工政策

◎ 姚勝挺

台灣國際移工引進政策,始於一九八○年代中期,當時已有所謂「非法外勞」大量存在,企業處在政經轉型劇變期,國民所得增加,人力素質提升,可是支撐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低薪勞動力。依據一九八七 年統計,台灣製造業缺工比例五年間增加了四十%。在此壓力下,一九九○年政府開始開放專案引進合法移工,一九九二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台灣移工引進正式法制化。

但是隨著台灣產業升級與少子化危機的發展,原立法僅作為補充性人力的國際移工供需,加上疫情影響國境管制,缺工的情況更顯嚴峻,無論政府公共建設、工商業及一般家庭長照都受到衝擊。

為因應國內產業明顯短缺技術人力之困境,行政院曾擬定「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期能在不影響國內就業機會與薪資水準前提下,延攬國際優質人力及人才,充實國家發展所需人力資源,以強化產業升級,並藉移民政策改善我國少子化危機,調整人口結構,促進國家發展生生不息。但由於多數的立法委員,質疑此新經濟移民法,衝擊國內就業市場,並未讓此法通過三讀完成立法。行政院乃於今年改採「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補充國內日益嚴重的中階技術人力,但是這方案能真正解決問題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台灣的國際移工政策向來是勞資對立雙方角力所左右,也因此一直都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從國家發展政策的觀點看,國際移工政策需與其他相關政策連動及統整。正如國人(特別是勞方)對移工問題普遍提出的三要點:一、不可侵害本國人的工作權;二、移工不得變相移民;三、要把移工對社會不良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我國勞動力供給不足已是事實。根據統計預測, 二○二五年的國內基層及技術人力勢必供不應求,擴大引進國際基層勞動力將是必然。但亞洲市場普遍大缺工趨勢已現,如何透過兼籌並顧的多元角度考量,一面顧及國人需求,一面基於國際人權考量提高移工的對待和管理原則,讓台灣能夠有效地補充短缺的人力,並站在國際勞動力市場,跟日本、韓國……等國,競爭優質的移工,而不單單只是在是藍領的人力補充,更有條件地吸引白領的勞動力進入台灣,落實引進移工不影響社會安定的目標,引導產業快速有效的升級,是國人所必須慎重看待的。

(作者是台灣北社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