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由古鑑今 論治疫

◎ 陳麒方

對治流行病,採用體表物理性口罩防護與體內化學性手段(疫苗、西藥、中藥),都是處置方法。

回顧醫學史,從一九一九(大正八)年霍亂流行、台北廳至少一六三三人罹病、有近一四○○人亡;一九三二年七月廿四日《日日新報》記載大稻埕乾元藥行寄贈平安散一千包,協治廈門大疫;一九三五(昭和十)年台灣始政四十年博覽會,血清疫苗被大量應用;一九三七(昭和十二)年台南許水先生出版《壹佰良方自療法》(用台語文書寫)提疫病治療;到一九四五年台北帝國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前身為一九二一年成立之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由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接管,設熱帶衛生學、熱帶病學、化學、國藥(漢藥)學、榮養(營養)學、細菌血清(疫苗)學共六科。中藥、疫苗一直都是公衛手段以外之配合介入,使用適合的中西藥品處理病狀與後遺症,是大疫當前的穩妥選擇。

面對疫厲、癒後調養,需用醫療方法,生活輔助品(如薑湯、喉糖)與成藥僅為平時應急使用,無法取代醫療。日常感冒痊癒尚得休息三、五天,疫後調理可能需三至五週,不可輕忽。除了就近門診,目前全國中、西遠距通訊醫療延長開放至二○二二年七月,由醫師協助診斷處理確診症狀及國內外文獻提出long COVID的喘、咳、暈、心悸、肺活量下降、腰痠背痛、耳目不適等,開立治療品項,安全、有效,共同度過疫病衝擊。

(作者是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醫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