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年號是什麼碗糕?

■ 莊萬壽

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以「公元紀年」,真是大快人心。一言蔽之,即要廢除中華民國的年號。中華民國的國名,一九四九年已終結,作為一個年號,卻是台灣人每日揮之不去的陰影。年號是二千多年中華封建帝制的遺物,到底是什麼碗糕呢?

年號之起,是在世的帝王需要一個冠在曆法上的祥瑞名號,做為民臣遵守的作息時間規範,尤其用來彰顯對被統治人民的主權之宣示。年號起於中原漢帝國皇帝劉徹(死後謚武帝)所立的「建元」。此前史官記時用干支或「今上某年」,後世史書稱帝王名號,都是死後才有的廟號、謚號。如劉邦死,在太廟奉祀,稱太祖,高帝是謚號。文、景皆為謚。唐、宋以後的「某宗」(開國者稱「祖」)則都是宗廟的廟號,記活皇帝年代的實錄,直到宣統都仍通寫「今上某年」。有了年號、新君即位,或為新氣運皆可立一個年號,稱為「改元(年)」,到明、清皇帝,才有專一年號,亦方便來稱呼皇帝,如「永樂帝」、「康熙帝」。

年號最大的政治功能,是成為擴張霸權、宣示主權的工具。佔有中國(中原,非國名)的霸權,侵略四方,對未馴服的獨立國家、民族都要逼對方先「奉正朔」,正朔原指一年一月之始,即是曆法,其實就要奉行中原的年號紀年,表示願歸服為藩屬,朝鮮王就曾一段時期放棄自己的年號,形式上用中國正朔。而東寧國鄭經卻拒絕了清王朝的正朔,亦即拒絕清朝對台灣主權的要求。

年號通行於東方漢字文化圈,舊時獨立政權的統治者都立有年號,不僅是日、朝、越南,十四、五世紀前長江中上游以及以南,尚有許多獨立政權,大多有自己的年號。連在台灣曇花一現的中興王朱一貴,也有永和的年號。中華民國年號之始用,雖超越元首一人的時限,主要繼承封建帝制的傳統思想而來。特別是當時台灣不屬中華民國,而今日中華民國名實皆亡,台灣已跨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應該立即解開外來年號的綑索,全面使用公元。台灣人,莫擱戇呀!(作者為台灣柴社社員,長榮大學禮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