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社群平台上,你是哪種人?

◎ 張約翰

台灣人開始面對兩年來從未體驗過的武漢肺炎疫情,由於這一型病毒變異株的毒性較輕,加上已有各國的種種措施可供評估,大家已經不像去年那麼害怕;兩年來隨疫情變化的假訊息流行週期,也已難以掀起波濤。台灣人似乎已有比過去更能應付疫情的心理準備。

但恐懼仍然存在,就像謊言不會消失。未知的領域、疫情的快速變化、防疫措施的滾動調整,讓即使身處太平時代都要努力求生才能好好過日子的大眾,必須承擔更多變數,因此壓力下的種種情緒需要出口,社群平台就成為各種情緒的匯流處。

近日,筆者社群平台的塗牆上,就觀察到一些很難讓人寬心的貼文。有的是失去理智對防疫措施的激烈指控,內容自我矛盾,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不是與所指控的對象一樣喪心病狂;有的是故作瀟灑的酸言酸語,好像整個社會的苦難都活該被他取笑;有的護主情深,不管主子什麼樣的失誤都成為不能置疑的英明;有的牢騷怨氣沖天,彷彿忘了自己在防疫上到底是多麼不配合;有的端出高高在上的意識型態,站在想像中的道德制高點指責世人的平庸怯懦。

看著這些貼文,筆者對高夫曼的「劇場理論」有一點重新思考。劇場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扮演許多角色,在社會與文化規則下的前台,不同場合配合不同的演出,呈現希望他人認為的自我,唯有在後台才呈現真實的、不受限規則的自我。如果拿來看在社群平台上的行為,一般會認為,那就是一種希望呈現在社群平台上讓人認識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很可能不同,就像曬美照美食表現出的品味與開朗,很可能只是表演而已。

但筆者認為,社群平台不見得只是前台,在重大變故等特定情況下,某些人很可能把它當成後台,或者前、後台的界線會在特定情況下模糊掉。於是原本的克制與從容,此時變成張狂與惶急。

那麼筆者要問,我們已經到了足以模糊前後台界線的時刻了嗎?我們已經到了可以「不演了」的狀況了嗎?如果是,你將呈現出怎樣的自己?能務實面對各種變化,採取相應措施保護自己、協助他人?還是把所有的錯誤歸於他人,哭喊全世界都欠你一個公道?甚至嘲弄這一切,只因眾人都未曾信仰你的意識型態?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端看我們每一則貼文的累積。當病毒不再那麼毒,傷人的就是他人。希望社群平台不只是惡意激盪放大的場所。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