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正視母語流失危機「客」不容緩

◎ 向盛言

拜讀何信翰教授4月3日投稿貴報的文章「從俄羅斯『停戰條件』看推動本土語言的意義」,心有戚戚焉。

根據客委會歷時8個月,以電話隨機抽樣全國6萬3,111位民眾所得的《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客家人口估計已接近46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9.8%,較105年提升0.5%、約增加14萬人。

但,客家人變多了,講客家話的人卻反而減少。105年時,有64.3%的客家民眾聽得懂客語,如今下滑至56.4%,五年衰退了7.9%;更有甚者,客語說的能力由46.8%減少至38.3%,跌幅高達8.5個百分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上個世紀末就曾預警,若是缺少政府與民間的推動,客語說的能力每年約有1.1%的自然流失率,也就是說大約在40年以後,客語終將死亡。原以為,這已經很嚇人,沒想到眼前的數據才真是怵目驚心。

過去20年,臺灣幾乎使出洪荒之力,從政府組織、法令規章、傳播媒體到教育現場,全方位搶救客語,但客語流失的速度仍遠快於預估,再不積極行動,唯恐21世紀中以前,臺灣就再也聽不到客家話了。

究竟為什麼各界這麼努力推動,依舊有客家人不願多講客家話?依據筆者過去的經驗,有幾個面向特別值得關注。

首先,仍有部分客家人缺乏族群自信,認為客語難登大雅之堂。明明鄉親私底下用客語聊得不亦樂乎,一看到鏡頭,他就開始「從眾」,自動轉換語言,表現出用華語回答比較符合社會期待,甚至比較「正式」。然而這乃一大誤會。越稀有的越珍貴,語言亦是。

除了尋常百姓,還有一種情形主要發生在學者專家或意見領袖身上。他們針對一般問題還可以用客語對答如流,但一講到專業領域的相關內容時,就自覺客語不夠流利,怕因此講錯;或是誤以為這些外來的學科、知識,一定要用外來的語言解說才適宜。如此一來,反而讓客家話無法與時俱進,永遠被侷限於「廳下」(客廳)跟「灶下」(廚房)使用的家庭環境,而平白浪費一個又一個,在媒體等公共領域,凸顯客家傑出人士比比皆是、形塑客家族群榮譽感的大好機會。

另外一個壓抑客語的情形,發生在非客語族群上。即便「客家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都已分別保障客語的地位與使用,但仍不免有部分民眾彷彿活在20世紀。就拿每天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來說,客家電視台自去年5月起,便同步提供客語口譯,服務鄉親,此舉獲得衛福部的肯定,在社群平台協助推播。惟至今仍有觀眾,會在YouTube留言「聽不懂」、「根本沒人要聽客語」、「播國語就好啦」…。顯見還是有少數民眾未能張開雙臂,擁抱多元文化的社會。

少一種語言,就會失去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強化臺灣的本土語言,你我都能出一分力!

(作者為客家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