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一中事件的教養省思

◎ 謝欣倩

中一中事件值得和孩子分享與討論,作為成長型思惟教養的借鏡樣本。目前看到的影像畫面,確實呈現著情緒失控的老師,第一時間看到的說明也能迅速同理學生用心、卻未受重視的委屈。

老師為何會失控?老師為何要堅持某種報告內容才是對的?學生為何會生氣?學生為何選擇以此方式抗議?師生為何衝突至此?校方有其他雙方可信的申訴救濟管道?

學校的價值,在於提供學習演練「實際社會樣貌」的機會,每一個事件,若都能當成起點,反思能在這裡學到什麼,師生便能一起共同成長。惟如果當成句點封閉起來,只是批評是非對錯,真是太可惜了。

老師如果能看到自己這麼生氣的背後,是否預示內在的匱乏?也許能找到進修學習的動機與方向,比如音樂教育還能怎麼教?如何與新的學生世代溝通?如何修鍊自己的身心承受力?

同樣的,學生也需要反思,在表達意見,特別是面對權威時,有沒有其他更恰當的選擇?如果學生覺得錄影最有助於「看清真相」,是否在散播出去前,想想目的為何?為了溝通讓別人了解委屈?還是為了證明老師是錯的?還是為了反羞辱以洩憤?(目前所及,不也反諷學生有樣學樣,加倍將羞辱回送給老師?這是學生初衷嗎?)

師生能不能一起都想到,在表達意見時,有沒有其他更人性的作法?保障自己權益也尊重對方感受。學校能不能看到,師生承受著什麼樣的壓力?當他們有壓力時,學校接住的機制是什麼?這是特殊單一事件?或冰山一角?是不是反映著學校內在深層原有的問題?(評鑑?校風?師生輔導機制?)教育部更該看到,偏頗的教育政策,是不是容易造成「無助」於升學科目的老師長期處於不受重視的無助與無尊嚴的存在?學生是不是也容易「預備」輕視的學習態度?

以上種種希望教育相關單位與輿論能引導師生看到雙方的盲點與學習點,看到大環境結構的困境,而非一味指責老師或學生,畢竟「公審」有致命性,相信這絕非學生本意,也希望能迅速止血。

(作者是家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