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能做的三點應變

◎ 施佳良

二月廿四日,俄國向烏克蘭宣戰。俄烏戰爭已經鋪陳很久了,從二○一四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開始,俄國就不斷以資訊戰、認知戰、親俄代理人等方式在騷擾與攻擊烏克蘭。現在這場戰事,是先前鋪陳的檯面化,有幾個推進流程:

一、俄國以演習為名義,集結軍隊到烏克蘭邊境。

二、以民兵、非現役軍人等,小規模騷擾烏東地區。法國總統馬克宏進行斡旋,力促普廷與拜登會面。

三、烏東兩個由親俄武力團體所控制區域,俄國承認他們為新「國家」,並且派兵「維和」。美國宣布金融制裁。

四、俄國正式宣戰,逼近烏克蘭首都。

戰事逐步升級,速度很快,也同步測試國際反應。沒有受到大反彈,就一口氣推進到底,以求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戰果。

後續應變就成了北約與美國的問題,是要升級對抗?還是要就當前俄國取得的戰果來進行談判?例如讓烏克蘭中立化、北約退回到一九九七年線,讓舊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東歐國家從北約退出。

不管是哪個方案,俄國都是以烏克蘭整個國家作為談判籌碼,先把一大塊肉咬到嘴裡,再看西方國家要拿什麼來換。

不過這劇本是建立在「烏克蘭戰敗」的基礎上。現在戰爭剛開始,西方國家還有挽回機會,也就是讓俄軍從戰場敗退(讓敵軍敗退手段並非只有出兵)。但應變時間不多了,就看烏克蘭可以撐多久。

回過頭來看台海情勢。俄國開了先例,會不會刺激中國有樣學樣?在集權體制下,只能說風險不小。

畢竟集權國家的核心利益,不在於領土邊界、不在於民眾要付出多少代價,而在於獨裁者自身是否能持續掌握政權。這才是獨裁者首要考量。

台灣能做的應變在於:

一、要強化面對認知戰與中共代理人的警覺;

二、要能在事態升級前,擺出準備讓對方付出慘痛代價的態勢;

三、戰事爆發時,能撐住第一波攻擊並反擊。

唯有「不敗」,避免佔領變成事實,國際社會才有進入干預的機會,甚至啟動美、日、澳洲等周邊國家共同防禦的聯盟機制。

烏克蘭如是,台灣如是。

(作者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