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激辣中國事件的僵化意識形態

◎ 張約翰

中國人類學家曹雨著作《激辣中國》引發的編輯烏龍事件,已成社群平台上的政治攻防。認為此事象徵台灣言論環境潛藏著意識形態審查的,與認為編輯太過粗疏但用詞仍應避免認知影響台灣認同的,吵得不可開交。

根據自由時報引述曹雨臉書發言,《激辣中國》在中國出版時被刪去與文革相關的兩章,原以為台灣能按照原樣出版,卻又遭摧殘。出版此書的麥田出版社立刻發布道歉回收聲明,仍有人搶在回收前購入;曹雨在臉書上的發言則已下架,目前只有報導轉述與截圖可循。

筆者過去在平面媒體任職編輯相關工作十餘年。編輯幹久了,一定會犯下一、兩次日後回憶會想找地洞鑽的低級錯誤,沒有例外。加上出版流程有看稿、改稿、校稿、文編、美編、製版、印刷、行銷等許多關卡,筆者過去就有幾次被製版房與印刷廠同仁發現錯誤救了回來,因此《激辣中國》之所以遭到熱議,許多觀點都出自這樣的錯誤是否反映了台灣出版界某些專業上的沈淪。

然而單純的專業疏失,只能在業界內引起一陣討論。《激辣中國》事件各家新聞媒體紛紛報導,還因為這不僅是專業問題,更是意識形態問題。這幾年來由於對中國用語在流行文化與專業領域取代台灣用語的反彈,結果出現一批連到底是中國用語還是古典用語都分不清的「支語警察」四處搞事,任何靠口碑行銷的商品無不戰戰兢兢深怕踩雷被「炎上」,建立台灣認同難道要靠這種恐懼?

一個符號的指涉過程必定有其意識形態根源,對立的意識形態就必定會在同一指涉上出現兩個不同符號,或同一符號出現兩種不同指涉。有四處搞事的「支語警察」,當然也有意識形態同樣僵化、至今不肯實事求是按使用脈絡用「中國」取代「大陸」的陣營。比如稱呼中國政府機構、官員官銜時,就是硬要叫成「大陸國務院」、「大陸國家主席」等與事實不符的彆扭稱呼。一種僵化必然引起另一種僵化的對立,今天一本民間出版品的錯誤會變成意識形態攻防,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有更深遠的根源。

「大陸」能不能改為「中國」,要看使用的脈絡,專業編輯都能分辨,其實並不難。最近社群平台上流行中國將外來影劇字幕「殺」字改「口」的截圖,就是長期由僵化的意識形態取代使用脈絡主導言論的結果。台灣近年來打造出的民主體制彈性,已經反映在政府與人民共同的防疫表現上,希望也能反映在不同陣營的意識形態彈性上。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