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印尼遷都的台灣啟示錄 談西南濱海下陷區淹沒的危機

◎ 賈儀平

過去半個世紀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因大量抽水而持續下陷,是歷來整治淹水的重點;如今國人認知全球暖化會導致海水面上升,極端氣候常引發難以防範的暴洪,濱海下陷區真的會面臨淹沒的危機嗎?

在討論潛藏災難之前,讓我們回顧一下印尼首都雅加達為何即將遷都。位於爪哇島西北海岸的雅加達,五百多年來都是印尼政經中心,都會區人口超過三千萬,然而民生用水多仰賴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雅加達市區40%以上低於海平面,雨季潰堤淹水死傷頻傳。

萬隆理工學院的分析指出,二零五零年北雅加達大部分地區將被淹沒,專家認為堤防已無法解決問題。持續下陷的雅加達,還要面對海水面上升與極端氣候,造成印尼國安重大危機,二零一九年總統逼不得已宣布遷都,國會於日前通過法案,將首都遷至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新都名為努山塔拉(群島之意)

台灣濱海下陷區似乎面臨類似處境。一九六零年代政府鼓勵西南沿海民眾從事養殖漁業,只是未能預知幾十萬口井長期抽取地下水,在屏東、雲林、彰化沿海陸續造成超過三米的地層下陷,頻遭海水倒灌或洪水淹沒。

多年來濱海低地仰賴築堤防洪,然而八八水災時林邊溪潰堤,造成林邊鄉與佳冬鄉低窪的下陷區被山洪挾帶泥砂淹沒逾月,反映出殘酷的事實:濱海下陷區遲早面臨無法抵擋的洪水,堤防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另一項嚴重的衝擊是海岸侵蝕加劇。由於河流中上游興建水壩、攔沙壩,並開採砂石,流至海岸的砂石大減,海岸工程又大量抽砂填海,以致台灣西部沿海從沉積海岸轉變為侵蝕海岸,海岸沙丘多已消失,沙灘海岸線每年退縮三至二十米,並威脅海堤安全。

早年種下地層下陷與海岸侵蝕的禍根已難轉圜,加上極端氣候與海水面上升助虐,在自然平衡作用下,超過一千平方公里西南海岸國土的淹沒或流失,非僅可能面臨的風險,而是本世紀台灣必定出現的災難,其因應之道已是攸關環境、財政、社會、經濟、農漁與科技的國安議題。

議定「遷都等級」的因應策略雖非一蹴可幾,然而政府可積極廣邀產官學界持續探討濱海下陷區的困境,參酌國際經驗,尋求創新見解,並協助開啟千百場多方對話平台,與關心的社會團體、社區公民及地方政府公開論證,逐步尋求大小共識與對策。但願這不是遙遠的路!

(作者為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