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輿論戰,臺灣輸了!

■ 賴祥蔚

自從行政院新聞局提出成立國際頻道向全球發聲,正反意見都有,反對意見延續過去黨政軍退出媒體的主張,強調不能讓政府擁有媒體,應納入公廣集團。但是,回顧兩岸競逐國際媒體的趨勢,臺灣爭取國際發聲,實為當務之急。

首先,是中國以其經濟實力招納國際媒體。不容否認,人口多達十三億且經濟快速成長的市場,具有龐大吸引力,有些國際媒體更刻意討好中國,最知名者當屬梅鐸成立的新聞集團。對此,《紐約時報》在二○○七年七月就連續兩天批判梅鐸的奉承中國之舉。

但《紐約時報》自己又如何?國防大學一項名為「中共『輿論戰』之國際媒體運用實證研究——以美國《紐約時報》為例」的研究顯示,《紐約時報》在報導臺灣新聞時,經常援引中國的消息來源,而且比重逐年升高,從二○○四年三十三.八%上升到二○○五年的四十三.四%,援用台灣消息來源的比率卻不到整體新聞的兩成,因此新聞難免出現遭到扭曲的現象。

新聞集團日前宣布以近兩千億台幣買下道瓊公司,道瓊公司的《華爾街日報》不僅在美國發行量第一,對於全世界菁英份子也有極大影響。梅鐸主宰《華爾街日報》後,恐怕也將難免介入編務,繼續向中國示好。

其次,是中國全力跨越語言隔閡積極提供新聞消息。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就要求新華社:「把地球管起來。」目前新華社每天以中、英、法、西、俄、阿、葡七種文字,二十四小時向世界各地發送新聞,每天平均發稿五十萬字。除了新華社外,中國中央電視台的「英語國際頻道」(CCTV International,即CCTV-9),致力於向全世界的媒體與觀眾提供新聞和訊息。廣播方面則有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四十三種語言進行對外宣傳,每天播音總時數達到一百九十二小時。這些沒有語言隔閡的便利訊息,有效吸引了其他國家的記者。

第三,中國主動提供新聞素材、甚至人員。中國領導人最近的頻繁出訪,往往伴隨著透過受訪國家元首說出不利臺灣的言論,吸引國際媒體的報導。中國學者最近常成為國際媒體訪問對象,背後有無官方刻意助長,頗堪玩味。至於二○○七年三月美聯社(AP)記者於報導中以中國觀點批評呂副總統,癥結之一是該記者乃認同對岸觀點的華裔人士,這種具有特定立場的記者只怕也非個案。

中國在國際媒體發聲的實力早就不容小覷,在對手聲音頗盛的局勢之下,台灣確實應該思考如何向全球發聲。然而,只知花錢成立國際頻道未必能奏效,應該跳脫傳統的政府媒體或直接硬塞入公廣集團的思路,廣納專家討論,並且廣泛思考利用既有的國際媒體、加強影視節目行銷等各種化整為零的方式,才能擬定正確策略,在這場艱困的國際宣傳戰役中獲取最好的成績!

(作者為文化大學大傳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