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以酶化塑 應重點研發推廣

◎ 李道勇

據英國《衛報》報導,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海洋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正在「進化」以吃掉塑料!該研究從環境中提取DNA樣本,在二億多個基因中,發現三萬種不同的酶,可以分解十種不同類型的塑料。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發現;但是若無公部門出面,又有誰能進行「以酶化塑」的龐大工程?

事實上,早在2017年,西班牙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學院一名教授在清理蜂巢時,為了移除會偷吃蜂蠟的螟蛾,用塑膠袋將牠們裝在一起,沒多久發現塑膠袋上竟被吃穿一個個小洞。她就聯合英國劍橋大學展開對蠟蟲的研究,證實蠟蟲會吃塑料,且能完全消化,進行化學分解。進一步將搗碎的死蠟蟲放在塑膠袋上,竟然也能得出類似結果。經過研究後發現:蠟蟲的唾液腺和腸道內存在一種酶,蠟蟲的化學鍵能將其轉化為乙二醇(ethylene glycol,是一種抗凍劑也被用為溶劑)。

筆者不禁期望,台灣的生物科技廠能夠大量複製生產螟蛾酶,再將它投放到回收工廠、垃圾處理場等,對塑膠進行生物降解。也許研發、產製的費用十分龐大,但政府應該考慮專案獎勵或補助,解決台灣甚至全世界塑膠氾濫、危害生態的問題。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