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醫大港生辱師事件有感

◎ 黃榮文

媒體報導,一名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碩士班的港生,修讀蘇姓助理教授兩門課程,因不滿對方未用全英文上課,廣發電子郵件給校長等百餘位教職員投訴,指摘蘇師英文差,引發蘇師不滿,怒告他損害名譽,獲得判賠。

國內自扁政府時期即開始推廣雙語教育,鼓勵大學增開全英語教學,但就筆者所知,頂大以下效果並不如預期,高醫大此案即為例證。另外,曾有本系教師以字正腔圓的英語教授大學部專業科目,卻有學生在期末評語︰「老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我們卻是聽得一頭霧水」。大學專業科目全英語教學,或能多少增強學生的英聽能力,但如果導致專業知能在課堂上的獲取相對減少,是否與雙語教育目標相扞格,值得深思!

蔡政府二○一八年揭櫫二○三○雙語國家政策,在《前瞻基礎建設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中,羅列許多作為,擬在二○二一至二○二四年實施,看似面面俱到,但觀諸教育部國教署以及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人員編制與業務職掌,對雙語教學的推動並不使力。以賴清德擔任市長時即大力推廣雙語教育的台南市為例,在現有國小框架下,將雙語學校類型分為A、B、C三類,每周雙語節數分別達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及九分之一,但因未有相關特殊表現或其他資料佐證,雙語教學成效仍屬未知。

筆者並非專精語言教育,但記得小時候連一句「國語」也不會,還是糊里糊塗上學去,因為學校提供了語言學習的環境,佐以師資及教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因此,筆者認為政府的雙語教育應該從根紮起,致力於學前及國小教學。

國內有許多雙語小學,教學成效及招生情形都不錯。以台中地區的華盛頓雙語學校為例,低年級每周的英文課排了廿堂,等於每天都有一半在校時間融入於英語環境中;中年級則為十五堂,高年級為十四堂,其餘為中文教學。各縣市政府大可借鏡,中央更應專款補助,讓公立小學一律在低、中、高年級每周分別排廿、十、五堂英文課,並立刻師法私立雙語學校編訂適當教材,廣聘師資,二○二三年開始實施,七年後的二○三○雙語國家政策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是彰師大機電系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