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把餅做大吧!

八月八日下午住在南投市的卅七歲王姓男子,因四處求職碰壁,絕望下注射有毒藥物自殺,事後他想到年邁的祖父、父母和女友,加上藥性發作極為痛苦,自行開車到一家醫院就醫,惟因毒性太強,終告不治,次日保管他手機的家人卻意外收到工廠通知他去上班的電話,全家直嘆造化弄人,在場的人士亦無不一掬同情之淚。

南投並非人煙稀落之地,它曾經是我國傳統產業、出口加工的聖地,附近工業區廠房比負繼踵,當地青年不愁沒有工作,反而是一工難求。但曾幾何時,這些工廠人去樓空、雜草叢生,目睹其景,無不為之唏噓。何以致之?因為廠商高舉「逐草而居」的大道理,都到中國尋求廉價的勞工去了,留下當時互道「命運共同體」為公司獻身奮鬥的原有勞工。青年失業了,政府稅收也減少了,連帶也影響了附近鄉親、父老、朋友們的生計。

南投並不是個案,月初經濟部所屬事業機構新進職員甄試,六萬二千二百二十九人報考,角逐一千二百四十九個職缺,錄取率二點○%,日前我們也在電視螢幕上看到許多年輕人,很多具大學學歷者,應徵台鐵道班工,扛著四十公斤沙包,有的氣喘如牛,有的摔倒在地,來回跑五十公尺的情景,若把它當作員工運動會尚可,若是為了餬口養家,真讓人掩臉嘆息。可見「一職難求」是全國性的現象,只是中南部較為嚴重而已。問題出在哪裡呢?原因與南投發生的悲局完全相同,就是企業西遷,國內投資不足的必然現象,解決之道就是如何增加國內投資。

今年五月立院閃電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台北縣預算規模及員額從此比照直轄市規定辦理,衝擊了北、高兩市共用的統籌分配稅款。因政院高層表示,錢怎麼分各縣市都不會滿意,讓三縣市共享四十三%是最有可能的做法,上週六高雄市長陳菊終於撂下「不解決統籌款,如何輔選」的狠話。陳市長不滿是可以理解的,因依政院構想,高雄市將減少一百一十億元,分配稅款之減少必使市政建設為之停擺,嚴重衝擊高雄市發展,傷害南部鄉親對執政黨失去信心及信賴,衝擊明年立委及總統之選情。

北市市長也表示不滿,堅持北、高兩市必須保持現有財政預算規模,北縣則認為中央其實可撥專款給北縣即可,無需影響北、高兩市的統籌款。念的經雖然不同,錢卻人人都要,解決之道,除修正財劃法,改善地方財政外,最關鍵的,說來說去,還是「如何將餅做大」,也就是增加稅收,只要稅收能夠增加,一切即可迎刃而解,且大家歡喜。

問題是,在不影響企業、人民之負擔,不殺雞取卵的原則下,如何增加稅收?我國近幾年稅收隨經濟成長率之下降,增加至為有限。二○○二、二○○三年稅收甚至還比二○○一年少,去年才增加至一五九五三億元,但與二○○一的一二五七八億元相比,六年亦僅增加三三七五億元。因財源增加不多,僧多粥少,大家就爭得面紅耳赤了。增加稅收的捷徑就是振興經濟。只是,大家都口口聲聲說要拚經濟,拚了六、七年,成效不是沒有,但事實是效果有限。癥結是中國廉價勞工所帶來的磁吸力太強,造成商賈逼政,官員也顢頇隨波逐流,被財團牽著鼻子走,一直把兩岸經貿關係放在施政拚經濟之核心,造成對中國越開放,經濟越差的反向結果。稅收增加有限,但教育福利,甚至利息支出卻有增無減,中央只好東挖西補,統籌款爭議自然就很難有大家均滿意的結果。

把餅做大吧!這是杜絕南投悲局,解決一職難求,平息統籌款爭議的唯一法寶。只是知易行難,朝野官員要能不再吹「大中國狂想曲」,也許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