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實施高教準公共化政策 解決私大困境

◎ 陳劍賢

貴報報導少子化海嘯衝擊私大招生,廿七所私大招生率不到六成,加上已有九家私立大專院校停辦,私大最大困境就是招生。面對教育部規定,最近兩年新生註冊率均未達六成就列入輔導的大學,進而啟動退場機制,對一般私立大學壓力沈重。

自二○一五年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公共化政策,國中小學及高中職求學階段學生免付學費,私立中小學教師薪資比照公立中小學教師薪資;至於公立小學前幼稚教育,也推動類似作法,唯大學端以後,尚未實施公共化政策,私立大學生學雜費偏高,約為國立大學的二點五倍,部分私大教師因招生無著面臨減薪,薪資比不上公立大學教師,對私大師生權益,並不公平,因此早日實施高等教育準公共化政策,實為當務之急。

大專院校大幅增加,源自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目的在紓解升學壓力,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教育部呼應訴求,以專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大,但未堅持由政府籌設新大學,教改會甚至主張自由市場機制,開放私人申辦大學,而政府便宜行事致出現一○五所私立大學,如今生源不足,部分私大只好停辦或解散。

為國民提供完整的現代教育,政府責無旁貸,若把辦大學的責任交由自由市場決定,必然品質參差,即使像美國極端資本主義的國家,政府都承擔起辦大學的責任,美國大學生公私比為四比一,台灣則反過來,公私比為一比二;公立大學的目的在提供國民高等教育的機會,私大則為了發展特色,可惜我國定位錯置,政府未能承擔辦大學責任,卻用最粗廉方式把專校升格為大學,面臨少子海嘯只好關門大吉。

教育基本法的核心理念係有教無類,遺憾的是社會對公私立大學分流,對公私立大學師生不同對待,因此現在推動高等教育準公共化政策正是時候,並逐步調整公私立大學學生比例,達成蔡政府十年政綱所提公立或公共化大學學生數過半的目標,並還私大師生權益。

(作者是美和科大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