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生技產業發展前景 問題待解

◎ 李伸一

台灣從一九八四年政府開始重視生技產業,並特別設置「生技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二○○七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去年爆發全球武漢肺炎疫情,使生技產業的發,更加引起各界重視。

不過,檢視自二00二年的「兩兆雙星」、二○○九年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到二○一六年的「5+2產業創新」暨二○二○年「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府確實有在推動生技產業發展,迄今生技產業雖有進展,但進度不符預期的好,無法如半導體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更因與國際接軌不足,以致未能產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國際級生技公司和獨角獸,甚至比不上韓國已發展出國際級的美妝與生技代工產業。

目前台灣生技業產值不及六千億元台幣,創造的就業人口僅十萬萬人左右,在整體產業鏈雖經歷了卅多年,發展仍然有限,其主要原因在於:

ㄧ、在台灣現有社會福利的環境與法規下,不利生技產業發展,因為我國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醫療政策,不像半導體等產業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所以發展有所侷限。

二、許多生技廠商營收及盈餘均不足,卻利用第三類股(現改為科技類股)竅門上市,透過宣傳炒作手法,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及利益,而政府更以租稅補助等誘因,致使一些生技業走捷徑、炒股票,加上資金短缺、研發人才不足,難以做較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又與國際接軌不足,無法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三、有意進軍國際的藥廠,由於對國外藥品公司認識不足、資訊獲取不易,各國法規的瞭解不夠透徹或條文內容的解讀分歧,以致所簽代理合約或合作契約發生爭議,常使本國生技廠商吃虧;更有甚者,上市櫃主管機構依國外似是而非的訊息,不確實查證,逕為最嚴厲之處分,使業者雪上加霜。

展望未來,台灣生技產業如何透過鬆綁法規,結合生技產業、科技產業、學術研究機構及醫界的分工合作,籌集資金、培育生技人才,連結上、中、下游,並產業化,發展更高階的生技醫藥、健康及醫療器材產品,並依各國市場特性進軍國際,加上政府的扶持、主管機關的公正處置,進而打造生技產業成為台灣新的標竿產業,是產、官、學、研、醫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作者是國策顧問、現代財經基金會副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