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保衛竹科: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確保台灣經濟命脈

◎ 王俊雄

今日之所以會有「新竹縣市合併問題」,其根源來自於1980年代初期。新竹科學園區設立於1980年;兩年後,新竹縣市分治。這兩件當時毫不相干的事件,沒有想到在今後二、三十年間會攪纏在一起,最後新竹縣市分治變成新竹科學園區永續發展的致命傷;而更重要的,這個致命傷不僅單屬於是竹科自身的,也是整個台灣的致命傷。

1980年竹科創立時,規模不大,而全球的高科技產業也剛起步不久,新竹縣市分治的弊害還未顯現。隨後全球高科技產業迅猛發展,竹科也快速發展躍居為台灣產業的龍頭。高科技產業的崛起也導致全球性的「都會與區域的再結構」,空間的再結構能不能與高科技產業發展攜手並進,就成為各國國家發展上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國土規劃的主要議題之一。以台灣為例,竹科所帶領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大概在1990年代之後推進台灣的空間發展進入到新階段,其結果就是從台北到新竹之間形成一個「北台高科技產業廊帶」,它取代帶了1990年代之前台灣以台北和高雄為主要城市的南北兩極發展模式。「北台高科技產業廊帶」的形成,不但其產值成為台灣經濟的命脈,同時也轉變了台北、新北、桃園、新竹,甚至基隆和宜蘭的空間結構,也改變了這些地方人們的生活方式。

今日,從事國土規劃的專家們都同意,從台北到新竹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台灣和全球經濟中佔有關鍵地位的「北台都會區域」,而這個區域的形成,是在全球經濟激烈競爭下,國家以政策支持高科技產業崛起和成長,所造成的空間轉化的結果。這是歷史現實,也是台灣繼續發展的關鍵。也因為「北台都會區域」的空間發展對於台灣經濟至關重要,所以行政區劃幾次經過調整,比如新北和桃園的改制為直轄市,就是為了讓地方治理更加一體化,可以提升北台都會區域在全球架構中的競爭力。而在這個「北台都會區域」中,迄今有兩個國土規劃中「行政區劃」的問題尚未解決,一是基隆,另一即是新竹縣市的合併。尤其是新竹縣市,因為和竹科關係極為密切,新竹縣市分治的結果最終形成學理上所謂「地方空間綁架流動空間」的窘狀。

竹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流動空間」。竹科是全球經濟流動的一環,它的產品支應全世界的需求,它的研發是國際產業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資金來自全世界。雖然生產、資本和技術是流動的,但是人還是得在某個地方生活下來,要有地方可以舒適居住、小孩要上學受教育、要上市場買菜、假日要全家出遊休閒等。竹科人每天賴以生活的空間即是「地方空間」,而這個地方空間是由地方政府所治理。當地方空間治理無法完善,竹科人的生活飽受困難與障礙時,竹科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未來會發生人才流失生產降低的問題。而這正是竹科現在面對的,正在痛苦邊緣掙扎之處。新竹縣市政府窮盡全力,但因為縣市分治,各管各的,各種生活系統無法密切銜接,就讓竹科工程師的生活產生不必要的困難與痛苦,讓竹科的競爭力逐漸流失。舉例來說,竹科未來發展亟需腹地,但縣市分治讓這個問題延宕多年無法解決。又有因為縣市分治導致交通動線紊亂,交通管理也難以一體化,竹科人每天都飽受塞車之苦,已長達十數年。此外,還有垃圾、飲用水、頭前溪治理等令人頭痛課題,都待縣市合併才能徹底解決。

保衛竹科就是保衛台灣的經濟命脈,作為台灣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其全球總部就設在竹科。竹科不只是台灣的戰略產業重鎮,也是美中兩強競爭的戰略前沿城市,位在半導體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無論是美國的國防工業,或者德國的汽車產業,都需要台灣的半導體。因此讓竹科得以永續發展,其實是全台的大事。新竹縣市合併是增強竹科永續發展的第一步,因為唯有讓縣市合併才能讓竹科人所遭遇的「地方空間綁架流動空間」獲得解決,甚至可以藉此創造出更好的地方空間,提升竹科的全球競爭力,並造福所有在新竹生活的人們。

有部分人提到升格後的城鄉差距問題,也確實是國土規劃關切的重要問題之一。但是,這項課題跟新竹縣市是否合併並無直接的關係,因為台灣的城鄉差距問題並非新竹縣市創造出來的。新竹縣市分治對於改善台灣城鄉差距毫無幫助,但卻會蘄傷竹科的發展與削弱台灣的競爭力,這才是圍繞在這次新竹縣市合併與否爭論中,吾人該思考的方向。

(作者為實踐大學教授,建築設計學系主任;完整版請見自由電子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