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是「外省人第N代」?

■紀行

看到敏洪奎「我欠張榮發一個『失禮』」一文(自由廣場,一月二日),覺得作者雖然立意良善,但文中的核心觀點,卻讓筆者無法理解。該文的看法是,過去台灣社會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即「福佬裔企業主排斥外省子弟」,而這在他的經驗裡,事實上並不存在。

我的問題是,一個社會要能排斥或歧視某一群人,前提是能辨識出這一群人﹔而時至今日,請問企業主(乃至於一般大眾)要如何辨識誰是「外省子弟」?

過去的國民黨政府為了辨識哪些是本省人,哪些是外省人,強迫大家在所有個人資料(身分證、各級學校入學資料、公私立事業單位人事資料等)裡填入「籍貫」,作為所有差別待遇的依據。但現在籍貫的登記被撤銷,對於任何一個「出生地」在台灣的人,根本沒有任何資料能確定她╱他的「省籍」。當然,除非當事人堅稱自己是「浙江人」或「湖南人」之類的「外省第二代」。

比較可能的區別是「使用閩南語與否」。若是這樣的話,那上述的命題應該變成「福佬裔企業主排斥不會使用閩南語者」,那這和「美商企業排斥不會使用英語者」有何差別?如果這個企業所面對的客戶,多數就是使用某種語言,那要求新進員工要熟悉這種語言,又有何不對?

隨著政黨輪替,的確有許多特定的政治人物,會灌輸他的選民:如果本土化再繼續下去,外省族群就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歧視。

我好奇的是,如果真的這麼擔心受歧視,為什麼這些人還要一天到晚把「外省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帽子往自己身上戴?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移民子弟,從來就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是什麼「華裔第二代」,唯一的身分就是美國人,如果他們擔心華裔在美國社會遭受歧視,做法當然是設法融入當地社會,怎麼還會一天到晚聲稱自己是華裔呢?更何況所謂的「外省人第二代」,口音、膚色更是與一般台灣人(尤其是台北人)無異,不像黃皮膚的華裔在美國社會。

那麼,一方面不斷地聲稱「外省族群受到社會越來越嚴重的歧視」、「狹隘的本土化,走向的就是粗暴地用血統與族群劃分一切」(趙少康、龍應台、張大春等人常用的說法),一方面又在這個社會明明無從辨識血統下,卻仍然不斷地把「外省人第N代」的標籤往身上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唯一足堪比擬的,就是美國東岸的猶太人了。而會這樣做的理由,就是這個標籤仍代表著極大的既得利益網絡與文化優越感。我想說的是,當大家下次再從媒體上聽或看到「外省人第N代」時,請警覺到這絕非客觀的「身分識別」,而是主觀且主動的「身分認同」,那問題就變成,為什麼這個人要認為自己(並且提醒他人)是外省人第N代?

(作者為網路從業者,紀行是筆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