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用永續性觀光取代報復性旅遊

◎ 楊雯婷

疫情影響,國內觀光旅宿業低迷已久,許多業者寄望疫情緩和後的報復性旅遊。然而,報復性旅遊非長久之計,人潮淹沒景點,旅遊品質低落不說,還有大量垃圾、環境超載、衝擊當地居民生活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容易成為防疫破口。筆者認為,後疫情時代要搶救觀光旅宿業,政府應超前佈署;除紓困補助,亦應以公部門之力牽起線頭,串聯民間觀光業者,協助產業朝永續方向發展,如此也能使相關部門更好地掌握疫情下的人流。以下幾個方向或可供參考:

一、 慢旅遊

筆者認為,以多日遊取代一日遊,方能減低遊客同時段一窩蜂擠向少數熱門景點的現象。當地政府可串聯旅宿業者、導遊、餐飲業、包車業等,推動慢旅遊方案,一來能掌握旅客去向,錯開湧入景點人潮;二來多日遊整體來說能為當地帶來更多消費。此外,亦可透過折扣方式鼓勵平日遊,以免所有遊客假日期間同時湧向景點。

二、多元化

國內許多景點近年趨於同質化,且很多套裝促銷行程都是踩點式玩法,缺乏和當地更深層的互動。筆者認為,對於年輕族群,如此傳統旅遊模式較難有吸引力,建議業者推出旅遊方案時,朝多元化、深度旅遊方向發想。類似花蓮、蘭嶼等區域的業者結合在地商家,推出浮淺、泛舟等旅遊套餐,此做法值得發揚,可由在地政府主導,促成觀光旅宿、文化、服務產業間的串聯,推動人文行旅,甚至不同縣市亦可相互合作,發展跨縣市、(半)環島觀光。

三、個別化

不同類型的旅客,觀光模式和偏好亦不同。對於戶外活動愛好者,溯溪、登山、單車等活動,吸引力相對高。若是家庭旅遊,手作、繪畫等親子活動,可能更受歡迎。業者可考慮結合在地商家,針對更多不同族群,如情侶、銀髮族、商務人士、環保愛好者等,開拓出不同風格的觀光選項,一來將旅客消費效益最大化,二來能分散人流,避免所有旅客都集中前往少數地點。

(作者是荷蘭萊登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