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疫苗接種決策 不要道聽途說

◎ 張約翰

台灣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已經突破千萬,涵蓋率也將達到五成,接下來兩個月就會面臨如何在短期內突破疫苗涵蓋率瓶頸的關鍵期。

國內媒體曾做過數次新冠疫苗施打意願調查,台灣民眾願意接種的比例,在疫情平靜時是將近四成,今年五月快速上升到七成,六月達八成五。衛福部資料顯示新冠疫苗到貨數至九月四日已近一千四百萬劑,按行政院資料台灣十二歲以上人口約兩千一百萬,即便以疫情高峰期八十五%的接種意願計算,隨著後續疫苗到貨,大約兩個月內願意打疫苗的民眾都可以打到一劑。

因此,目前先擴大第一劑還是先提高第二劑涵蓋率的爭議,一、兩個月內將變成如何讓不願接種疫苗的民眾改變意願,但接種意願不僅受到疫情起伏影響,媒體對疫苗相關新聞的處理方式、政治人物與網紅的發言也有影響。筆者對於尚猶豫是否接種、接種何種疫苗的讀者,有以下建議。

第一,不要讓疫情影響判斷。今年三月疫情平靜,第一批新冠疫苗抵台,偏偏接種意願不高;到了六月疫情高峰,人人搶打,才會有特權疫苗爭議。外界關於疫情高低的預測資訊,不要拿來當作判斷標準。早打早好。

第二,不要讓意識形態影響判斷。筆者前曾為文提及,各種疫苗都有不同的意識形態標籤,但除非可以為意識形態犠牲自己及家人親友的健康、你的決定可以影響國人的安危,不然就讓疫苗還是疫苗,不是什麼意識形態的代言符號。

第三,不要讓新聞媒體影響判斷。新聞媒體的重要社會責任之一是讓所有成員知道危險所在,因此對疫苗的安全性當然必須質疑。但只丟出質疑,不提供正確資訊,已經不妥;為了流量利益甚至其他目的而刻意誇大疫苗風險,更難說是盡媒體的社會責任。很遺憾的是,台灣某些媒體在疫苗安全性的相關報導上很少訴諸科學事實,大半訴諸恐懼。標題愈驚人的愈不能相信。

最後,醫師可以為你判斷,其他人不行。買個股票都知道聽專業人士按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分析,打疫苗當然也要聽醫師的專業判斷。而且在不知道該不該打、打哪一種時,應該請教的,是熟悉你病史與身體狀況的醫師,不是常出現在媒體上的。

經過今年的一波考驗,台灣目前為止防疫表現良好應是不爭的事實,但瘟疫尚未結束,疫苗是對抗瘟疫的重要武器,希望大家都不必手無寸鐵的面對病毒。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