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建立種植資訊 始能縮短救助流程

◎ 葉昱呈

八月起受到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連日豪雨不斷,全台農業損失已破四億元,農委會表示,農民可將災損現況拍照存證,於十日內提出申請。問題是,部分農作物可能於災後實地勘查時,已不見任何殘跡,更遑論判定損害率是否達到廿%以上的救助標準。要如何解決上述困境呢?筆者僅就之前一名公所同事建置資訊的案例,提供各界做為參考:

事實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欲達到「從簡、從速」之目標,縮短救助作業流程,應先建立完備的農地種植資訊。筆者該名同事平日巡視轄內田間農作物時,即以空照圖套繪地籍資料比對農地現況後,於地籍藍晒圖上標註該地號農地所種植作物品項(例如水稻、香蕉、鳳梨、芒果、苦瓜、南瓜或四季豆)、地上溫網室設施及種植面積;因長期作物較少異動,只需針對短期作物有異動時,再行修正地籍藍晒圖之註記資料,等到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或豪大雨警報,再持攝影機至轄內各地段拍攝田間現況,以留存災前證據。

上述農情調查方式,於災後辦理勘查時,不僅可防止不肖農民申請救助以低報高(以低價品項申報高價品項)、以少報多(以部分種植面積申報全筆種植面積)或以無報有(未種植農作物申報有種植農作物)等弊端,亦可協助農民留存申請救助之證據,並提升災損救助效率,可說是一舉數得。因此,唯有逐筆調查每筆農地所栽種作物品項,並建立農地種植資訊,再由農情查報員依現況隨時修正品項資料,一旦發生農業天然災害,始能有效縮短冗長的救助作業流程。

(作者為前農政公務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