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公平是認知戰攻防的戰略高地

◎ 施柏榮

美國胡佛研究所於年初,以COVID-19時代下的資訊戰為主題,提出疫情在全球傳遞期間,資訊戰或稱「認知戰」的新型態戰爭,持續以各種手法,讓被攻擊國家人民產生不滿、質疑自身國家體制,進而達到消耗該國政經、醫療、福利等後勤資源的目標,以消耗對方國力。

五月份,各種以疫情為主題的假資訊,藉由社群與網路媒體在台灣大量傳遞,可證明台灣早已落入認知戰中。然而,所謂的假資訊、假新聞只是其中一種工具,並非認知戰的本體,反觀台灣目前以「打擊假資訊」的因應做法,反而須全面反省與更新。

如以資安威脅來比擬,假新聞正如同「釣魚信件」,目的在於混淆或誘使對方相信錯誤的引導,以實現其利益。威脅者為了避免受追蹤,一般會設計很多來源,以致難以追查源頭。進一步比較資安、認知戰的共同點,其實最大的威脅是讓被攻擊方付出大量成本。因此,抵抗認知戰最大的戰略難題,在於如何運用最少成本,並在不可能完全根除威脅發送來源下,盡可能降低對方的攻擊效果。而釐清對方的作戰主軸與「攻擊劇本」,就是關鍵的第一步。

此外,從近期的爭議事件來看,台灣可能很大程度上,忽略認知戰所帶來的「政治與經濟不滿」效果,它們都相近似的劇本,那就是先引發人民「不公平」、「剝奪感」的心理,然後藉此產生「懷疑」與「不信任」體制的效果。像是防疫期間,疫苗的缺稀就變成非常容易操作的主題。

可以預見的,像疫苗抵達時程不一、各種紓困發放的公平性,都將持續成為認知戰的放大攻擊標的,攻擊方亦不斷藉由相關輿論的操作,達到「社會分化」的效果。首先,分化人民與政府關係,其次分化國際聯盟與外交關係,再者則是分化台灣的國家認同,這些都極具殺傷力。

再看防守方,中央資訊的透明性與各項制度的公平性,將是台灣因應認知攻擊的關鍵。因此在過程中,如何在一定高度,向人民傳遞具體施行步驟、時程、標準的資訊,確保人民在資源取得擁有相同的近用權,必須堅守。此外,也必須留意各種政策作為是否會引發不同區域、收入的人民對「缺稀資源」的疑慮,也是降低風險的必要思考。

(作者長期關注國際政治,並曾獲多項文學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