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停課不停學,學什麼?

◎ 陳素月

疫情來襲,學校停課了,孩子在家不能「停學」,但老師好忙、父母好慌。我想說說,我們家兩個孩子在大學前,從未去學校的事。我的兩個男孩今年廿八與廿六歲,是教育部開放「在家自學」後第二年開始的小二和大班生。之後都以同等學力考進大學,兩人現在都是美國州立大學領有助理獎學金的博士生。

在美國疫情如火如荼期間,他們日夜苦蹲實驗室,短時間內為團隊們解決了若干瓶頸,讓快篩巴士能投入社區工作,更著手寫計畫申請專利,協助申請到數億新台幣的研究經費。還沒畢業,待遇優渥的工作已送上門,但他們回覆對方:「…覺得應該離開自己熟悉安逸的角落,去探尋下一個階段的領域,願能接觸新的訓練與挑戰。謝謝你們給我的肯定與機會…。」如果說在家自學給了我的孩子什麼,那就是「勇氣與夢想的實踐,獨立與承擔的訓練」。這也是做父母最欣慰的「學習成效」,更是路遙才知馬力的實質收穫。

疫情吃緊,把家長、孩子們都綁在一起。原本的校內課程還是得進行,又必須因應新的學習場域改變。老師備教材,爸媽盯學習,搞得彼此緊張。經驗告訴我,學習內容能依環境狀況順勢而為,最務實也最深刻。例如他們當年的水電、泥作、木工粉刷等知識技能,都是從我們家買了一間需大幅整修的舊屋學習而來的。師傅們是他們最棒的老師。做為健壯男生,體力也是當時養成的,五十公斤水泥扛著上下階梯,著實不輕鬆。除了粗活外,繪圖軟體也是為整修設計上的需要而很快學會上手。趁此機會,何不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認識自己,思考未來發展,與生活實作的課程呢?

疫情是很好的人格機會教育。孩子需要了解個人是無法置身於疫情風暴之外,為了保全社會,孩子也該來幫忙。再說,往後也要獨立過日子,所以每天日常怎可不會。煮飯打掃洗衣,住家修繕等的家務,做久了就習慣了。此時不去學校,生活技能就是順勢而為的契機;有時盍各言爾志,讓孩子知道大人的不如意,聽聽彼此心聲與夢想;人該有夢,問孩子以後想做什麼?自信的專長又是什麼?

很多孩子其實並沒有好好地想過,在學校被課業追著轉,等到升學要選校選科系又很茫然。希望這次疫情掀起小小學習方式的革命,並有新的意義與開始;讓學子有時間認識自己,學習獨立與獨立學習,過去制式化的課程內容,若非服膺於分數評量,其實沒有學習緊迫性的。老師和家長們放下為孩子學習作主,也是創造新的學習方式。

(作者為新竹自學孩子的媽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