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逃避創能責任的用電大戶

◎ 張皪心

在正常情況下,五月應是氣候宜人、雨水充沛的梅雨季,如今因為太平洋高壓籠罩,雨下不來,各地連續出現超過36度以上的高溫;此時臺灣已是又熱又渴,加上全民在家防疫,台電亮起用電吃緊的黃燈。在面臨氣候危機之下,臺灣的電力供需模式值得討論。

對於兩次限電,台電董事長楊偉甫稱機組歲修排程未料到提早到來的夏季用電高峰。除此之外,今年水情不佳,慣常水力無法發揮作用,調度用的抽蓄水力也捉襟見肘。今年整體水力發電較去年同期下降15%左右,其中大甲水力發電廠發電量更是大幅減少46%。

楊董事長一句「共體時艱,減少用電」的喊話,民眾不免會擔憂「臺灣真的缺電嗎?」討論更簡化成「多蓋電廠」、「重啟核四」等無助解決現況的方向。我們真正該問的是「到底是誰把電用走了?」目前臺灣民生用電雖然因疫情升溫而增加,但是端看長期用電結構,就能發現工業用電量才是大宗,佔全臺總用電將近六成,而民生用電僅約兩成。

進一步分析2010年至2020年這期間整體用電量成長,超過七成來自工業用電需求,其中有一群「用電大戶」(與台電簽訂契約容量大於800kw計算)使用了全臺超過一半的電力。如果用電大戶可以承擔更多發電義務(創能),裝設更多自發的再生能源,或者裝置更多儲能裝備,將能減輕電網的供電壓力。可惜,經濟部去年12月沒有這樣決定,反而讓不少用電大戶逃避發電或儲能的責任。

事實上,不少臺灣企業正加速使用再生能源,擔起企業環境責任並回應出口訂單需求;例如台積電已經承諾2050年要100%使用再生能源,台達電更是定下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與淨零碳排的積極目標。但盤點其他用電大戶,如台塑、台玻、遠東、中鋼4大傳產集團,旗下跨足塑化、紡織、玻璃、鋼鐵等10家企業,在扣除管線設施及屋脊等不利太陽光電建置空間,這些用電大戶屋頂總安裝比例不到2成,顯見大戶長期逃避創能的責任。

至於節能方面,臺灣政府若持續「善待」企業,民眾仍要承擔限電之苦。碳定價是企業減碳、轉用再生能源的推力,然而政府目前還缺乏制定有效碳定價的決心,就如耗水費一樣,多年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如此一來只會讓企業放棄投資節能。反觀已經承諾淨零碳排的英國,2019年承諾投入920萬英鎊,推動工業能源效率加速器計畫,提升英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發展節能技術,落實節電目標(節能),是短時間內最有效減緩臺灣限電危機的解方,也能推進臺灣能源轉型與減碳的腳步。

近來供電吃緊,突顯出用電大戶不論在創能或是節能上的作為都能顯著影響台灣電力供需的平衡。在疫情嚴峻的此刻,電力充足是團結抗疫的要件之一,政府應在宣導民眾節電的同時,透過法規、政策工具,讓使用較多電力的企業負起責任,也強化臺灣面對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

(作者為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