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炎銘
台灣自來水公司前董事長投書「伏流水救了高雄 更可取代美濃水庫」,個人同意開發伏流水是可努力的方向,也是高雄抗旱利器,但伏流水有特定地質條件,必須河川上游有深厚礫石層,透水性極高,但河床底下卻是岩盤或滲透不佳地層,則河川水入滲後才可能形成伏流水。日治時期,林邊溪及其支流力力溪,就有「二峰圳」灌溉台糖萬隆農場及「南和圳」灌溉大嚮營農場等著名的例子。其他河川如大安、大甲、烏溪、濁水溪也有部分河段有此條件,但案例不多。台水公司自一九七○年代起在高屏溪沿岸陸續設置林園、昭明、會結、翁公園、九曲堂等伏流水取水站是較具規模例子。
除了蘭陽溪支流羅東堰取地面水也兼取伏流水外,前瞻計畫「水與發展」內核定有「伏流水開發工程計畫」,是近期較大規模伏流水開發案,以十六億元辦理四件伏流水工程,但該計畫完成後,能增加備援水量每日三十三萬噸,但增加常態供水量每日只有○.三萬噸。也就是說,伏流水在定位上多屬備援系統。主因有二:一是伏流水與河川水類似,豐枯期水量差距甚大,例如統計一九四二至二○○二年二峰圳資料,八月份出水量最高每日約十二.六四萬立方公尺,但三月份只剩不到五分之一,約二.一九萬立方公尺;現代化社會恐難容許此種水量的不足與不穩定。二、伏流水也是水文循環的一部分,伏流水取用後,當然就影響下游環境及原用水人權益,尤其是枯水期,哪還有再給予水權空間?
所以伏流水最適用時機是豐水期,颱風豪雨造成原水濁度飆高,淨水場無法處理,這時取用伏流水,不影響下游,伏流水工程才能不受抗議施作。去年通霄溪施作伏流水工程時,農民有疑慮而抗議,也是伏流水當備援的主因。
水庫的目的是蓄豐濟枯,能穩定常態供水;伏流水是備援,要當常態供水,因不穩定必須另有調節設施,而且要考慮可能影響下游其他水權人,二者角色不同。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