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曾經,我想開個便當版

◎ 張約翰

過去我擔任一家小型另類報紙的編輯主管,為了吸引讀者,曾經想過:大家都會拿報紙來墊餐桌、墊便當,開個便當版不是很好?

在版面正中間空出一個便當的篇幅,讓上班族可以把便當放在上面,周圍刊登的內容風格最好活潑輕鬆又精簡,吃飯時畢竟不適合配什麼國家大事、長篇大論,更不適合裸體加屍體。便當吃完,可以用它把桌子擦一擦、垃圾包一包,上班族午休結束,它的任務也就完成。

這個構想由於太異想天開,大家都當成笑話聽一聽,雖然我是認真的:對使用者來說,報紙不只是拿來讀,它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比方說,報紙還可以拿來生火。

哈佛尼曼實驗室網站上月刊出一篇《新媒體與社會》(New Media & Society)的跨國研究,共有五個國家的學者參與,五國受訪者合計四八八人。內容以兩位受訪者的報紙使用經驗開頭,一位來自阿根廷、另一位來自芬蘭;兩人都定期買報紙,阿根廷那位是用來點火烤肉,芬蘭那位則是用來點三溫暖爐子。題目就叫做「從烤肉到三溫暖」。

這篇的重心其實在提醒學術圈甚至業界,媒體使用行為的改變或不變,不見得是只因為新興媒體科技,還有接近性(access,取得途徑)、社會性(sociality,例如性別、世代)、儀式性(rituality,儀式化的日常生活)等因素。這個世界並非以新聞媒體為中心運作的,比方你可能會在候診時拿報紙起來看,但你不是因為要看報紙而去診所。如果只從「新聞」的角度出發,可能會忽略掉其他的媒體使用行為與原因。

新聞媒體普遍面臨非常迫切的生存危機。對於媒體擁有者、新聞工作者而言,開發各種可能性吸引使用者是求生的主要課題。當努力以內容吸引讀者的╳╳日報,從最風光到現在印刷發行量少了八成以上,而數位平台的收入根本彌補不了印刷版本的損失,就知道問題不只在新聞內容,而是過去我們認為是新聞的東西,已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被新興平台的內容取代。

新興的媒體科技改變了人們的日常,新聞媒體要踏進這新建立的生活儀式,需要更多努力和更天馬行空的想法,但不是把新聞處理成農場文,剪貼一些網友意見就湊成一篇,如果是這樣,每天去批踢踢或迪卡海巡一圈就足以成為新的生活儀式,又何必看新聞呢?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