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大學入學書面審查之我見

◎ 劉啟民

學測結束後,高三同學和老師之間最常討論的話題,莫過於個人申請入學的志願選擇、排序及策略。一般來說,滿足屬意科系的第一階段學測成績篩選標準只是基本條件,更大的挑戰是第二階段常見的書面審查、面試及筆試等。以往有關書面審查的討論重點,多集中於考生撰寫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審查時的重點與標準。本文將以筆者多年的觀察為基礎,從每份書面資料的審查時間,來探討其對於考生的影響。

根據筆者的觀察,申請端(學生)和審查端(教授)在書面資料所花費的時間通常不成比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抱持著戰戰兢兢的心態,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重要經歷、申請動機、讀書計畫,甚至是與申請科系相關的生命經驗,建構出有限頁數的書審資料。不論所撰寫的資料內容及品質為何,學生們都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及心力方能完成。

然而,大學端的教授在進行審查時,給予每一份書審資料的審查時間,相對於學生所投入的時間,通常都少許多。不相稱的投入時間,是部分考生對於書面審查失去信心,甚至產生無奈感的最關鍵因素!

短暫的審查時間,筆者推測原因可能來自於以下幾點。第一點是待審查的資料份數非常多,教授們在繁重的教學研究工作之餘,實在無法一一細看;第二點是大學教授日常工作中的論文閱讀、各類計畫的撰寫與審查,以及碩博士口試,已經累積了大量的閱讀及審查經驗,因此對於高中生所撰寫的書面審查資料,有可能輕忽以待,自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程度。第三點則是考生大多會根據學測的成績,以及欲申請科系以往的錄取標準,作為提出申請入學的參考,除了少數極為突出的申請者之外,大多數申請者彼此之間的程度通常十分接近,因此投入大量的審查時間,可能也無法確保精準地篩選出優秀或具潛力的同學。第四點,對於面對招生困境的學校科系來說,短暫的審查時間通常更為常見。

以上所述各點內容,說明了書面審查時間的長短,在審查者的認知與申請者的感受之間,存在了不少的落差。或許透過彼此間的信任及同理心,我們才能更客觀、更公允地看待書面審查的過程與結果。

(作者為大學教授,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