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東苦旱 省思水庫價值

■ 張炎銘

台東大乾旱,導致幾條主要河川「斷流」,國寶魚高身 魚大的被抓,小魚被曬成魚乾。缺水更讓民眾叫苦連天,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都已經或即將舉辦祈雨儀式。

其實早在今年五月中旬,被視為生態保育指標的花蓮縣秀林鄉三棧溪,因逢枯水期,水利會以灌溉優先為由將水門關閉,導致五年封溪護漁的成果馬上毀於一旦。若三棧溪、新武呂溪上游有水庫,能時時供給生態流量,應就不會發生這種情形(當然,東部河川上游是否適宜興建水庫要再經過審慎評估)。

最近幾年,水資源開發因環保議題發燒顯得困難重重,就連施工中的湖山水庫,也因環境調查報告不為環評委員接受,環評委員竟踰權命令停工。水庫已被抹黑成環保的敵人,不但新建難,甚至有拆壩、廢壩的呼聲。

其實水庫是台灣的命脈,石門水庫在颱風時原水濁度過高,就造成桃園大缺水;高屏堰則每天供應大高雄地區超過一百萬噸水量,不可一日停擺。而全台水庫每年供給民眾超過四十億噸用水,若沒有水庫的蓄洪濟枯,台灣馬上癱瘓,可是民眾能深切了解、體認嗎?今年,一千多名科學家組成的「氣候變化跨政府小組」向聯合國提出的報告說,由於氣候暖化,二○五○年前會有十億亞洲人缺水,台灣能不受影響?

大家可能不曉得,重視環保的美國,有水庫超過八萬二千七百座,每人分配水庫水量達四萬五千六百立方公尺,而在台灣,此分配水量卻只有一百立方公尺。

而面對氣候變遷,未來旱潦的情形將更為極端,若無更大的蓄水空間,人類生態保育的手法若仍像三棧溪、新武呂溪一樣,是否極其脆弱而禁不起大自然考驗?

不要水庫當然也可以,穩定取水的方式還有海水淡化及廢污水回收再利用,水利署也正推動「多元化水資源開發」。但事實上,自然的水文循環,太陽是最佳能源,海水蒸發、成雲降雨,提供乾淨水源,在河川上游取得水源,再用重力輸送至淨水場,簡單處理後即可提供使用,只要做好生態保育,是相當理想的水資源開發方式,在雨量豐沛的台灣,除了少數地區(例如桃園)或情況(例如高科技園區)外,何苦東施效顰,要採用雨量缺乏地區的作法?

此外,用人工湖代替水庫、或用濕地將廢污水水質改善再利用,雖都是好方法,但還是要使用土地資源,也就是說,要獲得水資源總要犧牲點什麼,也許是河川環境,也許是能源或土地,但只要開發利用水資源,最後都會影響環境與民眾的荷包。

台東大乾旱,懇請大家深思未來台灣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作者為水利署副組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