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解放軍在東沙的信號與欺騙

◎ 呂禮詩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區域研究部部長門間理良,1月26日發文,以東沙島周邊的緊張氣氛,暗示著解放軍攻佔東沙的可能性;英美媒體隨後披露解放軍襲擾我國西南防空識別區時,曾對穿越巴士海峽的美軍航空母艦羅斯福號打擊群實施模擬飛彈攻擊演練。解放軍的真實目的為何,值得深思。

去年5月,日本通訊社報導,解放軍計劃8月舉行以奪取東沙為想定的大規模登陸演習,此後不但引發媒體熱議,海軍陸戰隊以移地訓練名義,派遣一個「加強連」加強戰備,並部署了蜂眼雷達及雙聯裝刺針飛彈。

然而筆者以量化及內容分析發現:解放軍去年在其近海的頻繁軍演,目的在於「武裝海島、鞏固近岸空防」;若以「資訊戰」的角度進行事後分析,日本的報導、後續的媒體傳播,都成為了錯誤訊息傳播的「在地協力者」。

至於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的解放軍對羅斯福號航艦打擊群(Theodore Roosevelt Carrier Strike Group, TRCSG)進行模擬攻擊,從英美媒體的報導及國防部公布的「即時軍事動態」研判,解放軍23日是以轟六轟炸機作為攻擊主力,1月24日則是以Su-30及殲-16等戰鬥轟炸機進行演練,模擬對美軍航艦打擊群實施飽和攻擊。

英美的新聞報導說明美軍側聽到解放軍在空機間的通話內容,卻未提及截獲解放軍視距外(Beyond Visual Range, BVR)目標獲得及戰管導引的訊息,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角度。由於地球弧度的限制,如何獲得視距外的目標,成為「視距外作戰」的重中之中;解放軍於2015年軍改後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肩負了航天、「情報、監視和偵察」(ISR)、網路作戰以及情報研析等資源的整合。若從缺乏戰略目標情報傳遞、僅有戰術指揮通聯的角度觀察,不能排除是解放軍的「資訊戰」手段。

以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外交政策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Jervis,在《信號與欺騙》一書中提及,若從形象投射的角度研究國際關係,外交照會、軍事行動及外交關係存續都是重要的「信號」;而信號就是資訊戰中透過訊息的營造,藉以影響接受者認知的「戰略敘事」(strategic narratives)。

解放軍以「海空綜合對抗操演」模擬對美軍航艦打擊群飽和攻擊,就是中國試圖透過海空兵力的語音外洩,形塑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 A2/AD)能力的認知。

近期國軍展現春節期間加強戰備,無論是空軍以「捍衛西南領空」為想定,執行的緊急起降、潛力裝掛及維保作業,或是海軍展現的海上支隊與近岸兵力雙軌發展,強調的就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能力;海空軍日漸趨向「網路中心戰」(Network-centric warfare, NCW),目的即在於進行視距外的重層截擊,故海軍在離、外島及本島高山雷達站的連網下,並無機動雷達車部署高度的搜索能力限制,更無須理會解放軍假借(罕見的)語音外洩所企圖建構的錯誤認知。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