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病毒突變之「以戰養戰」

◎ 張志欽、劉明毅

最近台灣先有不同時空的萊豬進口爭議,接著又是和平醫院封院誰對誰錯叫陣,上演著歷史經驗不能傳承的劇碼。在不同時空處理或經歷不同疫情或事件的人們,如此地彼此苛責、論斷對錯。若不能理性討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未來如何能再進步?

面臨疫情風暴,封院封城與否,有學者提出可用數學模擬程式作預測。英國在疫情發展之初根據數學模擬程式的預測結果,採用群體免疫策略,但在去年三月因死亡人數增加而放棄此策略,目前發現當初所使用之原始數據不正確。

台灣目前精準防疫幾近超完美演出,但如同軍事作戰,最怕招式用老,被敵人捕捉到突破契機。病毒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宿敵,它的善變,動輒造成數千萬人死亡。面對突變病毒,防疫中心的參謀顧問們應已為指揮官想定十八般策略,作戰想定之一可能包括倘若台灣局部地區發生嚴峻疫情,需要靠大量篩檢及隔離來控制疫情。則指揮官或可在執行精準防疫的同時「以戰養戰」,責成副指揮官帶領所部,在局部抗疫戰爭中操演「篩檢及隔離」戰鬥,擴大採檢條件,執行病毒檢測及後勤隔離作業,讓全民熟悉防疫作戰,也提升防疫體系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再則,若多年後再次面對新病毒疫情,又一次需要精準防疫,或再一次的考慮封院封城,執行方式會一樣嗎?猶記得聯軍在波灣戰爭取得初步戰果後,美國史瓦茲柯夫將軍在記者會上說他採用孫子兵法的佯攻,指派陸戰隊在科威特外海作攻勢準備,吸住伊拉克精銳,再派機械化部隊沿邊境快速運動,直攻巴格達。

防疫作戰,需要學習軍事作戰,需要編纂防疫戰史,不同版本越多越好,讓後代防疫指揮官研讀討論,培養因應疫情的判斷力及執行力。

台灣過去一年防疫成效良好,各級醫院也累積近九百例的臨床治療經驗,面對可能的超強變種病毒持續來犯,我們需要學習準備不同勝利方略,進行實兵驗證。此時最不需要的是口水仗,才能持續在防疫戰爭取得輝煌戰果。

(作者分別為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特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