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I被停權 入聯更迫切

■ 賴怡忠

聯合國經濟社會協會非政府組織委員會(ECOSOC, NGO Committee)於七月二十日,對國際自由聯盟(Liberal International, LI )聯合國顧問資格作出停權一年的決議。這個決議的出現,不僅再度證明中國所謂「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假,同時北京政府已經意圖藉由對LI的處分,在國際製造寒蟬效應,對台灣而言,其結果可能比斷交還嚴重。也證明「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有現實的迫切性。

因為民進黨是LI的會員,LI安排同屬會員的台灣代表、考試院長姚嘉文,在今年上半年出席聯合國NGO相關人權會議,讓台灣作為LI的代表而發言,內容除了WHO議題外,還包括LI提出的他國人權議題等。不料,事後遭到中國強力打壓,不僅惡意刪除姚嘉文在會中發言的紀錄,甚至強力運作,導致在七月二十日作出對LI顧問身分停權一年的決定。

連基於正義感願意對台施予援手的國際組織,一樣難逃北京政府的毒手,顯示北京政府不僅無意與台灣和解共生,其崛起本身也無意在既有秩序中,擔任「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北京政府意圖利用LI處分一事在國際製造寒蟬效應,如果國際民主社區對此一問題持續姑息妥協,對台灣而言,其後果可能比失去邦交國還要嚴重,必將導致願意仗義執言挺台的國際友人與組織,在面臨可能付出更高成本下卻步不前。

由於台灣過去對主權在國際間的彈性做法,實際上強化中國藉此擴大對「一中」的解釋,造成「一中原則國際化」,並導致相關國家對中國「擴大一中」的攻擊措施不聞不問,還導致聯合國秘書長出現有關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錯誤認知,以及LI因挺台反遭打壓等,但卻將台灣被動捍衛真相的作為說是挑釁。國際也逐漸將中國的反應,視為台灣行為是否被認同的標準。這些發展,都意味著我們可能需揚棄過去對主權模糊的彈性做法,要清楚明白提出台灣對主權的主張。

未來,我們恐怕越來越難以期待友我組織與國家,協助我們在聯合國相關議題上取得發言機會,那麼提出入聯要求,迫使聯合國面對台灣人民沒有代表的事實,不僅成為唯一的路徑,現狀的發展也使「以台灣名義申請入聯」行動,有即刻的迫切性。(作者為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