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恆煒專欄> 今天的馬爺爺就是昨天的連爺爺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當然是「外來政權」,執政時的黨主席李登輝的論斷是不刊之論。現在黨國之子馬英九要取總統大位,首先面對的就是「外來」的「黨國」問題的挑戰。馬英九的回應十分簡單,就是努力造作「本土論述」,以為動動嘴、寫寫文章就能夠解決「外來」的質疑。問題是,再了不起的「論述」必須用「行事」來證成,否則只是在沙灘上建城堡,一碰就垮,完全禁不起檢驗。

陳水扁總統一針見血地批判馬英九「假仙」。他說馬真要「連結台灣」,只要「中國國民黨」改名就成了;把「中國」兩個字拿掉改成「國民黨」,不然就把「中國」兩個字改成「台灣」成為「台灣國民黨」,這樣一來,一切都解決了,結果不敢,因為馬英九本身就是「中國」云云。馬英九光環盡褪之後,不敢再用「謝謝指教」來敷衍,馬當眾明確的指稱「中國國民黨」是孫中山先生取的名字,不能更動。

馬的辯解有兩大錯。首先,孫中山為了政治鬥爭已數易黨名,從「興中會」而「中國革命同盟會」,民國元年改組為「國民黨」,民國三年重新組黨,定名為「中華革命黨」,民國八年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重點是:黨名不是不能改,孫中山就一改再改以至六易;沒有「中國」冠頭的「國民黨」三字,也是孫中山用過的,改回去有什麼扞格?沒有。所以馬英九捨棄不了的只是「中國」而已。

逼近馬英九思想的核心,馬為什麼抱著「中國」不放?馬英九要「連結」台灣到「中國」去,沒有「中國」如何「連結」?更何況,馬英九指天誓日的「終極統一」,正是要把台灣「統一」到「中國」去;打著孫中山的名號,對內是「黨國法統」所繫,對中共而言,何嘗不是「國共」同源的降幡?

毛澤東稱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為誰先行?當然是為中國共產黨。所以蔣介石一九四九年正式下野,毛澤東在「國民黨投降八點條件」中明確表列「廢除國民黨法統」,也就是割斷孫中山與蔣介石的「臍帶關係」。台灣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拿「孫中山」當成向共產黨投降的徵象,連戰到北京向胡錦濤輸誠,非得謁中山陵不可的原因在此。套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二○○五年到中國「謁孫中山銅像」時說的話:「孫中山……是兩岸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可見一斑了。

強調「中國」、「中國人」,強調「孫中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終極統一」鋪路。這樣的中國國民黨、這樣的馬英九如何可能「本土化」?連爺爺兩次大選連戰連敗,最後到北京向胡錦濤討救兵,台灣人批之曰:「聯共制台」,連戰和盤托出說是「聯共制台獨」,老實說正是黨國的一貫思維。昨天的連戰何嘗不是今天馬英九政治訴求的寫照?兩蔣「反共」第一,連馬「反台」第一,兩蔣用戒嚴法維持政權,台灣民主化之後,黨國皮之不存,只剩下「聯共」的窮途末路。馬英九當職業學生時主編《波士頓通訊》,用葉武台的筆名在一九七九年五月號的文章中,毫不掩飾地向「獨派」宣戰說:「萬一國府決定和中共和談……『獨立建國』是否美夢成空?」一九七七年馬英九號稱「反共」時,其實就有「投共」以滅「台獨」的想法了。「投奔中國」、「制台」,原來不是連戰一人的想法,而是蔣家徒子徒孫的共同大夢。

就此而言,馬英九如何可能棄「中國」而就本土?中國國民黨失去中央政權,當然已非「外來政權」,但是頂著「中國」的招牌不放,不折不扣是「外來政黨」,外來政黨要「聯共制台」、要「終極統一」,從連戰到馬英九沒有不同。

「凡走過的必留痕跡」,馬英九「一路走來」,屣痕「始終如一」地沾滿了「聯共制台」印記,如何「本土」得起來?

(作者為《當代》雜誌總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