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台文館事件看私校辦學難處

◎ 王錫璋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館換鎖事件,從一般角度看,顯示校方未能與張良澤教授好好溝通,語言不當,對創館名譽館長確有不尊重之處,但也不得不從學校辦學困擾來檢視。

廿多年前,私立大學還一片繁景,一九九七年真理大學在淡水設立了全國第一個台灣文學系,也設立了台灣文學館(比二○○七年設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還早十年)。真理大學還擴校到台南麻豆,可能為了二○○二年在麻豆校區設立台灣語言學系之故,台灣文學館在二○○一年遷至麻豆校區。三年後,台灣文學系也隨之南遷,此時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系、台灣語言學系三者都在台南,對學生使用資料和研究,皆各得其所。

然而,此後少子化浪潮開始席捲高等教育,位於南部的私立大學首當其衝。二○○七年,真理大學的台灣語言學系停招;二○一○年台灣文學系遷回淡水校區,才能招多一點學生。

如此一來,台灣文學系回淡水了,文學館獨留麻豆校區,就讓台灣文學系使用不便。校方為準備讓台灣文學館北遷,除了方便台灣文學系師生便於利用外,恐怕也是準備慢慢清理南部校區吧,因此台灣文學館這幾年幾乎也沒管理,只有張良澤教授會去整理自己捐贈的、或其他朋友託付寄存的資料。

私立大學辦學困難,要逐漸整併校區或系所,對奉獻一生於文物資料的張教授而言,當然也是不捨和遺憾。此事只能靠文化部和教育部出面協助,雙方好好溝通處置,張教授私人資料該歸還的就歸還,捐贈過的、已成公物的,就抱著斷、捨、離的心境,讓它們造福更多使用者吧!

另外,此事經驗就是告訴大家,捐獻文物給公、私立機關團體,要簽約講明日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如是純捐贈,以後完全任憑受贈者處置,或是能否隨時回來使用或借回展覽等。因為即使像張良澤教授最初捐贈文物,受封榮譽館長名銜,但校長會換人、時代會變遷,沒有一個合約,日後還真會發生類似換鑰匙的事件呢!

(作者是退休圖書館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