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遶境之只鬧不熱

◎ 黃如輝

艋舺青山王遶境引起不少討論,投書者從環境影響到法條規範都有。林美容教授將「遶境」解釋為「主祀神與祭祀圈信眾」的權利義務關係,所以主祀神平時安境保民,接受祭祀圈內居民奉祀,遶境安境保民也是圈內居民的權利,更是與鄉親好友的互動,如大甲或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就是祭祀圈加入信仰圈的大型宗教活動。

以前主祀神遶境常為居民引領期盼,如今隨著工商社會發展,變成各方爭辯是非對錯的話題,這樣的落差,主要源自於祭祀圈改變。

以往每當聚落或角頭廟宇主祀神遶境後,常以流水席宴客,如今已不多見,加上地方發展,導致人口結構變化,祭祀圈信眾的改變是進行式。且近年宮廟以「交陪」名義拓展,遶境成為比拚排場、陣頭的競逐,原本「迎鬧熱」的遶境活動,日漸走向「鬧」有餘,祭祀圈內居民參與「熱」度衰退現象。

祭祀圈主其事者,實應重新思索遶境的目的,旨在「保境與安民」,將活動拉回主祀神與祭祀圈民眾互動,鼓勵民眾、信眾走出家門,透過「遶境踅街」,重新認識鄉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可以說,祭祀圈的神與人,才是遶境真正的意義。

(作者為淡江歷史研究所碩士,嘉義縣民)

日韓祭典vs.台灣廟會

◎ 鍾佑煖

日常總有不少宮廟會舉辦盛大的宗教活動,如遶境及迎神等,但同時卻也衍生運送及活動過程中爆竹、煙火驚擾民眾、火災等問題。近期一連發生了台南白河廟會火燒車女童喪命及台北市艋舺青山宮的遶境延續到深夜造成民怨事件。

不可否認,台灣宮廟文化帶動的產業鏈,近幾年也漸漸嶄露頭角,宮廟不再只是上了年紀的長輩為了打發時間的交誼場所,還可以成為主流電視劇及電玩的題材,帶動文創及觀光市場,甚至躍上國際媒體。

但可惜的是,即便宮廟文創蓬勃發展,但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紀律,在整體上還差了一截。近日筆者去小琉球觀光,在一片觀光沙灘海域附近,居然有遶境隊伍沿街施放煙火及鞭炮,未與遊客保持安全距離,焚燒金紙的灰燼也隨風飄散,甚是掃興。

想想日本及韓國,同樣也有類似祈求風調雨順的抬轎及祭典活動,但他們整體的紀律及組織相對嚴謹,遶境活動時間也儘量控制在不打擾民眾歇息的時段,更少見垃圾及鞭炮灰燼滿地之現象,實在值得台灣宮廟主事者好好學習。

(作者為上班族,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