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延伸到史前文化的在地史觀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世界新七大奇觀」的票選,已於本月七日晚間截止。排名在前的景點,有很多是史前的遺址。看過這則報導的國人不知道有何感想?臺灣究竟有沒有史前文化遺址?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日本與臺灣的考古人類學者,已經在臺灣地區發現了數千處重要的史前遺址,譬如超過萬年以上的台東長濱遺址(八仙洞)、台南左鎮文化等;距今約五千到三千五百年的圓山、芝山巖文化,以及約在三千五百至二千年間的植物園、營埔、大湖、麒麟及卑南文化。較晚的十三行、蔦松、靜埔文化遺址也能呈現早期臺灣史前的樣貌。

一九八○年台鐵設立台東新站並進行東線改道工程,在卑南現場發現豐富的史前遺存,後來經過台大師生十三次的發掘,出土一千六百多具石棺,以及豐富多樣的玉器、石器、陶器及聚落房屋等結構;根據日人紀錄,當時還有高大的巨石聳立,可惜後來被開墾者認為礙事而逐一砍倒、推倒,今天現地只保存一柱。儘管遺址尚未全數發掘,已經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群,由此推測,在二、三千年前它也應該是當時最具規模的史前聚落。卑南文化遺址的範圍大約有三十萬平方公尺,國立史前館明年將開始徵收私有土地,進行考古試掘,期望以科學的考古形態取代「搶救考古」的匆促,仿效埃及「帝王谷」的模式,結合各種領域的專家進行整合研究,逐步還原這塊土地與人類互動的面貌。如果這一代無法完成所有的發掘、研究,就留給下一代繼續進行。

由於強大的黑潮洋流就經過臺灣的東側,它是早期先民漂浮或航行的重要孔道,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及部分平埔族群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的故事,迄今依然流傳。根據史前館考古隊同仁的經驗與說法,由於開發較遲,人為破壞較少,所以東部區域處處可見史前遺跡;遺憾的是,或許是民眾對於國家文化資產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包括認為它們毫無價值而任意毀棄,或者認為它們是稀有的珍寶,可以藏私,然後以天價兜售;而文資法規無法充分保障遺址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徵收土地往往曠日廢時,指定為古蹟則限制利用的方式,導致他們發現史前文化的蛛絲馬跡時,寧可掩蓋隱藏,也不願意向文資主管機關通報。

史前文化的釐清,可以修正、延伸我們對於臺灣過往的了解,建立具有深厚基礎的在地史觀。不畏烈日曝曬的考古隊人員依然揮汗在太麻里舊香蘭遺址、台南科學園區幾十處的遺址等地努力發掘,他們發現的任何片段物件,都包含著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訊息。對於史前遺址與景點,我們無須譁眾取寵,但我們可以建立更好的法規制度與教育內涵,讓國人珍惜自己獨特的文化資產。

(作者為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