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重陽節的思考:不只高齡友善 更要世代共好

◎ 吳信如

近幾年來進入長照領域,對於「高齡友善」這呼籲只覺得是面對「高齡社會」理所當然的「美德」。但最近在跟一些大專生討論時,年輕人很誠懇地提到「高齡長輩自己是否有活出尊嚴」的問題,這恰好是我在談長者靈性關懷時經常強調的:尊嚴是自己要先活出來的,不是用情緒或道德「勒索」來的。

年輕人舉例:學生經常在某校排隊買該校著名的牛奶時,必須一早去跟那些做運動的阿公阿嬤搶。這本是正常,學生說,如果排隊公平的話也還可以接受。問題是,阿公阿嬤們會拿物品去排,我就說,因為他們不能站太久!學生說:「哪是?他們都站在外面聊天!」如果學生把排著的東西拿走,阿公阿嬤馬上飛也似地衝進來說:「我先到的喔。」所以該校學生對於這些阿公阿嬤真的是有著滿滿的「不爽」!這是造成世代隱性衝突的一個日常點。

或者,現在有縣市在推「高齡友善商店」,讓長輩先結帳。但年輕人另一個觀點是:我們有時候因為中午休息時間短,很急著去買午餐;反之,長輩時間沒有壓力,是身體有壓力;我們年輕人是身體沒壓力,但時間有壓力,在這樣的「高齡友善」片面呼籲下,年輕人因為「道德要求」,把壓力壓抑下來,長久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排老的憤青」心境。

壓抑的情緒不能靠道德呼籲來排解,必須靠更細緻的制度與操作設計,顧及不同世代的需求。例如年輕人也提到:他們遇到很溫馨的阿公阿嬤,在排隊時看到他們匆匆忙忙趕下堂課或上班,就很自在地說:「你們趕時間,你們先買,我們有時間,我們可以等。」這是一種文明的社會進化,誰說高齡社會都是負面問題?誰說長者不能實踐「我OK,你先買?」這也是長者尊嚴的表現,是長者參與社會貢獻的日常方法,不一定要去做什麼不得了的「大志工」,好好地活出長者尊嚴,就是對社會的祝福。

我們要達到的是「世代共好」,而不只是片面的「高齡友善」。因為高齡社會的壓力,不只是在高齡者身上,也在即將負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年輕世代身上。誰說高齡者一定要「被友善」?高齡者的包容、同理與智慧不就是最大的靈性優勢嗎?這就是「長者靈性強化」的重要性,長者不能只強化肌肉,還要強化靈性!

(作者為台灣南與北全人發展協會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