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學習歷程的理想與現實

◎ 林政武

大學申請入學新制,學習歷程占比頗重,日前有媒體舉辦講座,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及家長解惑,席間有家長提出︰「高中老師到底需不需要幫學生修改學習歷程檔案?還是認證真偽就好?老師該如何拿捏?」而專家的回應是︰「如果這個學校送上去的作品都很棒,但學生上了大學後,表現成績卻很差,最後大數據會判斷這個學校的成績沒有辨別力。因為有大數據,所以當數據累積兩、三年後,發現學生的表現和當初送上來的成績有明顯落差時,就會知道該校送上來的資料要打折扣。真相很快就會被看清楚。」

首先,認定學生作品的真偽,高中端的老師真有辦法滴水不漏地把關嗎?先分享筆者的處理經驗吧!一個學生平時考只有四十分的實力,段考突然考了七十分,老師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便是懷疑學生作弊,但處理這種問題要非常小心,萬一學生真的奮發讀書,老師的這個懷疑,可能會毀掉師生間的信任關係,光是處理這樣的個案,可能就要花掉我一、兩節課,學習歷程檔案中的作品,判斷真偽的難度更高,老師就算懷疑其中幾件有槍手操刀痕跡,哪來的心力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更別提高中端老師為了開出多元的選修課程,已經呈現過勞的狀態,因此基於以上原因,筆者悲觀的認為,高中端的學習歷程真偽認證,效果有限,那麼大學端呢?

大數據的分析,的確可以有效又迅速地揪出作假的學校,但問題是,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要二、三年後才可揪出有哪些學校習慣作假,第一批上路的白老鼠怎麼辦?單兵作戰,由高社經家長或外面槍手代為操刀的個體戶,抓得出來嗎?因為學校被懷疑作假,導致之後就讀這所學校,而學習歷程檔案作真的學弟妹,跟著被貼上標籤,對他們公平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現行入學制度希望學生利用這三年好好探索跟發展自己的興趣,然後如此探究跟考招連動,本身就有矛盾,很多經濟弱勢的學生,根本沒有辦法完全依照興趣去讀自己喜歡的科系,他可能喜歡畫畫,但礙於現實面,他要選讀理工科系,試問這樣的學生,有辦法在高中這三年,放心選修藝術相關的社團或課程嗎?教改專家總是站在自己的高度思考問題,站著說話腰不疼,我看到的是一批又一批的白老鼠,淪為這些教改制度下的免費大數據資料,讓人心疼。

(作者現任國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