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聞線上》台灣光復節是要慶祝台灣人的悲哀?

記者莊榮宏

再過幾天就是「台灣光復節」,這個節日再次提醒我們「身為台灣人的悲哀」。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挾著海上武力,打算在澎湖開市通商,但被大明帝國要求離開,而只要荷蘭人離開,就算轉往台灣發展,大明也沒有意見,因為台灣不屬於明的版圖。

於是,荷蘭人在這一年轉往台灣建立熱蘭遮城(即今天的安平古堡),展開前後卅八年的殖民統治。

中共常常愛講「台灣自古是中國的一部份」,但明、荷交涉的這段歷史已經百分之百證明「台灣自古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台灣後來捲入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戰爭,大清滅鄭後,才將台灣納入版圖。

但在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大清就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中共老愛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說得跟真的一樣,但大清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歷史,又百分之百證明「台灣是中國可以分割的一部份」,打臉老共。

大明面對荷蘭人時,台灣「可棄」;大清面對日本人時,台灣「可割」。

大清和大明若能代表中國,那就證明,在中國眼裡,台灣只是一個「可割可棄」的島嶼;而台灣人的歷史,就是被不同政權「始亂終棄」的血淚史。

台灣人原本自由自在,後來被荷蘭、明鄭、大清、日本、中華民國,不同政權,輪流接管;蒼天有眼,經由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後,台灣人在一九九六年透過全民直接選舉選出總統,終於實現自己管理自己的夢想,滿心以為從此擺脫「台灣人的悲哀」,哪知對岸那個土匪政權卻無理取鬧,一直說台灣是他們的,糾纏不休,導致「台灣人的悲哀」到現在還沒辦法終結。

所以,十月廿五日這一天,與其「慶祝」台灣光復節,倒不如紀念發生在一九四九年同一天的金門「古寧頭戰役」,這是國共內戰時期,共軍攻陷廈門後,乘勝追擊,渡海強攻大金門,結果是登陸激戰三晝夜後全軍覆沒。

兩棲登陸作戰的難度非常高,船運的過程艱難,易遭砲擊、空襲,還沒上岸就會重大折損,即使勉強登陸,後繼兵力運補也很容易中斷,使先遣部隊陷入孤軍作戰,最後在彈盡援絕下被包圍殲滅;對中共而言,古寧頭戰役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共軍在古寧頭戰役是從廈門渡海到金門,距離不過兩公里,就打到全軍覆沒,倘若要登陸距離更遠的台灣,其難度何止千百倍。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近日分析,共軍目前能力尚不足以對台灣進行兩棲登陸戰,且可能因美軍介入反而自陷險境;歐氏此言是持平之論,中共若對台發動兩百公里渡海登陸作戰,最終只會使共軍淪為海上活靶,中共再蠢也不可能打這種死傷慘重的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