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學習歷程檔案」考驗教育部的對話能力

◎ 張琇茹

「學習歷程檔案」已上路,首批使用的學生甫升上高二,而對高中端與大學端而言,這是在其中摸索的第三或第四年。一直以來,社會各界輿論不斷,學生與家長將他們的擔憂轉化為不耐與憤怒,但教育部卻一直未能面對他們的挑戰與質疑,在政策說明、配套宣傳與回應輿情上有很大進步空間。

教育部應針對家長、學生之擔憂主動進行說明澄清

首先,家長與學生都很關注大學端如何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判定學生潛力,近幾年以清華大學為首,不少大學紛紛成立「招生策略中心」以因應政策及全球高教趨勢,但就我所知,僅清華大學曾在親子天下的平台中分享他們的選才通則以及如何看待「學習歷程檔案」;而台灣大學社會系林國明教授曾於9月底於臉書釋疑,在10月中發生廢除教育歷程檔案提案後,該文漸漸地被轉傳,這些訊息既專業又充滿善意,但其傳播管道既單一又零碎,似乎仍無法協助家長和學生拼湊出學習歷程的樣貌。此外,究竟各大學如何實際運作招生策略中心、他們的選才機制是否能經得住教育測驗理論與實證的檢驗?種種疑惑都仍有待教育部做更多的公開說明。

回應輿情不應再使用罐頭式的回覆

為了解各界看法,教育部早已委請台大社會系主辦50場「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會議」,自今年七月到十月間在全台邀請學生、家長、老師與教授共同對話,以形成教育部修正政策的參考。此對話具有高度建設性,參加人次也相當理想,但知道此活動的大眾並不普及,媒體報導也付之闕如,相形之下,各種宣洩式的、扭曲政策的言論卻得以在各式媒體中曝光。

前幾日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中「廢除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連署引發廣大回響,但其內文與不少附議內容卻背離學習歷程檔案的政策,不論倡議者是有意為之或誤解,在短時間內已快速在政府平台上形成輿論,但截至提案達標後三日(10/12)仍遲遲未見教育部主動澄清其中錯誤之處,大部分的媒體僅能以「『學習歷程檔案』是為執行108課綱『強化課程輔導諮詢』,紀錄學生個人學習歷程,達成適性發展的目標,會持續關注此連署」做報導。這樣的回覆方式等同於任錯誤論點繼續發酵。

教育部需有更多主動對話的勇氣

台灣社會對學習一直有著單一、扁平的想像,「老師講述、選擇題、紙筆測驗、分數取向」這些概念深植於人心,要形塑新的學習文化並不容易,而對話是我們的共同解方。

前文提案中,如果提案者是一位學生,我要衷心感謝他的勇氣。首先,儘管我不認同內文,但他展示了台灣社會每位公民均有社會參與的機會-不論他的教育程度高低、不論他的年紀。再經一點雕琢,他便展現高度的素養-如果,他能搜尋可信賴的資料、與更多背景的人對談,提出更精確的提案;如果他能在接下來的一、兩年間加以研究此議題並有深刻的省思。最後,這份提案的價值在於它開啟了一個對話的契機,促成更多不同角色的人發表多元意見,而這次,教育部能接住這顆球,協助整合家長與學生需要的答案、並主動發動對話嗎?

(作者現任高中教師,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