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百年老店的名不正言不順

中國國民黨應否去「中國」,改名為國民黨?近年常有人主張,甚至認為「台灣國民黨」才是正本清源之計,但未獲正視或認真討論。雙十節當天,黨立法院總召林為洲拋出話題,指黨名「去中國」是改革的第一步,改革沒有不能談、不能討論的議題,包容多元、務實面對問題,才能獲得有價值的答案。林為洲此議,引發不少回響;黨主席江啟臣回應,改名不是現階段黨內改革的重點。

百年老店要不要改名,是該黨的內部事務。不過,旁觀者清,有些旁人一看答案就很清楚的問題,當事者卻往往想不透、做不了,以致自陷於迷障或困境之中。最大在野黨的改名之議,也可做如是觀。

最根本的是正名。兩千五百年前,子路問老師孔子,為政應以何者為先?孔子答曰:正名。孔老夫子的道理很簡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重視正名,因為名正之後,主觀上可顧名思義,客觀上可循名責實。

顧名思義,林為洲所屬的黨,以中國為名,凸顯的是來自台海對岸,是外來的,所謀的也是「中國國民」之事。用這樣的黨名,要在台灣政壇立足壯大,從正名、言順的角度看,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必事倍功半。

過去在兩蔣時代,以黨國體制統治台灣,所恃的是專制威權,黨名無關宏旨,反正台灣人民其奈它何,不服也得服。到了民主時代,人民是頭家,政黨要受選民及意見自由市場的檢驗,黨名與這塊土地和人民扞格,一黨執政終必崩解;人民要的不是外來政黨,而是從心態到作為都以台灣為主體的政黨。名正、言順、事成的道理在此發揮作用。

本來,這個外來政黨堅持反共,人民還給它機會,以維護台灣安全繁榮免受共產中國侵害,而李登輝的本土路線更延長了它的執政期。但阿輝伯之後,它表現越來越離譜,從反共保台灣變親中反台灣;若干黨內高層、派系甚至奉中國為上國,聯共制台,以致「中國國民黨」在意見自由市場越來越難以銷售。

其間,中國不但謀取台灣日甚,在全球也野心崛起,招惹世人反感。美國權威的皮尤研究中心上週發表對十四個先進國家的民調顯示,各國大多數人都對中國評價負面,最高的甚至超過八成。中國惡名昭彰,「中國」成負面字眼,「中國黨」卻把名與實都與其密切連結,台灣人民對這個黨越來越難支持下去。

事實上,回顧過去該黨的歷史,曾數度易名,從早年的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都曾是它的黨名。它改名不乏經驗,必要時就改,尤其現今的黨名不改,不論顧名思義或循名責實,必使其前景不亮。況且改名可大改,也可小改:去「中國」,成「國民黨」是小改;稱「台灣國民黨」是大改,與斯土斯民站在一起,預期成效亦大。

誠然,任何改革必有阻力,百年老店,阻力更大。黨內反對改名的,主要有幾種勢力︰仍把「中國」解釋為中華民國者、不願割捨黨國落日餘暉者、敵視台灣而不敢拂逆中國者;三者除了反對把黨名去「中國」,其實都存在抗拒本土化或台灣優先的心態。自逼迫李登輝辭去黨主席的近二十年來,百年老店的黨中央大都由親中派把持,以和中反獨為名,行買辦引中國勢力入台灣之實。若非它在地方基層靠服務及人脈還有若干實力,如今打著「中國」旗號拚選戰,「賣台」陰影籠罩,猶如烏龜背大殼跑路,實倍感吃力。黨名去「中國」,立即縮短與台灣人民的心理距離,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而明白;改名派所著眼的,亦無非如此。如果來台灣已七十多年,仍在心懷「中國」,這樣的黨還能奢望得到多數人民的支持?

當然,從政治現實和事理來說,改名只是改革圖強的基本要件之一。中國國民黨的政治頹勢,本質上是與主流民意站在對立面的意識形態及結構問題,不是一時的,絕非算命式的改名即可改運。從而,在改名之外,還須從主張、用人、路線拿出具體的改革作為,才能一新耳目。對於改革,百年老店的最大罩門,在黨內既得利益者反改革的勢力龐大,大老且常為抗拒改革的攔路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以致黨機器遭劫持。這一罩門不除,若連正名的最基本改變都無力去做,現今的頹勢,恐怕還不是谷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