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療AI,台灣打進世界盃!

◎ 李伯璋

全民健保平均1年醫療申報3.7億件,四年前為推動分級醫療,在劉建國立委及中華電信鄭優前董事長全力支持下,不斷強化及提升健保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分享的功能。迄今健保資料庫累計收載醫療影像17億張、檢驗檢查報告27億筆。這些就醫資料經過去識別化後,已成為台灣發展醫療人工智慧(簡稱AI)的最大優勢。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前後任陳美伶、龔明鑫主委及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大力支持下,在署本部建置「健保AI工作室」,讓醫界、學界、產業界在遵守個資法的原則下,發展醫療相關的AI計畫。

傳統就醫型態是臨床醫師診斷安排做相關檢查,然後放射科醫師在影像上判讀。病人在接受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後,往往要5-7天才能拿到放射線科醫師完整的影像檢查報告,臨床醫師再來決定治療方針。自從AI輔助診斷系統加入之後則不一樣了,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郭萬祐主任表示,只要30秒放射線科醫師透過AI軟體,就能從數百張影像中標示出病灶的位置、自動計算出腫瘤體積,臨床醫師可以很快進行癌症期別的判定及決定治療方針,可以大幅縮短病人就診次數與等待時間的醫療品質。

目前向健保署申請AI應用服務試辦計畫有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醫、國泰、亞東醫院、陽明大學、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等15個團隊,其中包括肺癌、腦瘤、心房顫動、心血管鈣化、肝癌、腎臟腫瘤、頭頸癌等影像AI模型驗證與應用,也都有了初步成果,我們預計今年10月舉辦研成果討會。

健保署的AI平台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後,行政院前副院長陳其邁(現任高雄巿長)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杜奕瑾創辦人合作,進行胸部X光的AI偵測,運用COVID-19個案影像資料胸部X光片,以及四類肺炎胸部X光影像,與台大醫院及北醫合作開發之肺炎COVID-19偵測模型。另外,健保署和成功大學蔣榮先教授團隊合作,開發COVID-19之AI模型,目前正向食藥署申請醫療器材專案製造。而前述二個AI判讀模型準確率達九到九成五,成果相當耀眼,杜先生也指出,健保資料庫可協助原本分散在各醫院只用單一主機的AI學習,進到聯邦式(Federated)跨機器廠牌AI學習,達到彼此驗證,未來就可進到國際市場打世界杯。

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已有25年,國人以往就醫資料所累積的巨量資料庫,就是一座無形的寶庫,過去已有很多學者利用這些資料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健保署對於開放資料也已訂定「全民健保保險人對外提供資料作業要點」、「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健康存摺系統軟體開發套件使用管理要點」、「全民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服務中心試辦要點」等相關規範,以確保病患隱私,從108年6月起主動開放電腦斷層、核磁共振、X光、超音波、內視鏡等去識別化的健保影像資料,期待醫界、生技業界提出計畫來申請使用,健保大數據及醫療影像將有利於「精準醫療」產業發展,激發AI在醫療的應用,與疾病照顧服務的轉型。我們也預期透過健保資料庫的各類分析及應用,如智能健康服務、智慧醫療技術與輔助診斷工具等,能為國內醫療科技相關產業帶來更多的契機與信心,使健康照護與醫療解決方案源源不絕地產生,讓全體國民受惠。

(作者為中央健保署署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