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瘦肉精爭議 善用六大學食安所做政策溝通

◎ 郭旭崧

誰都沒有想到,冠狀病毒前腳都還沒走,後腳馬上接著瘦肉精這個燙手山芋。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強化台美經貿交流,也不會有人反對提升台灣國際地位。食品安全與國際外交都是高度專業的議題,在此提出淺見,盼能讓紛爭盡速落幕。

民眾的不安其來有自,瘦肉精的疑慮從二○○七年開始,經歷了陳水扁、馬英九以及現任的蔡英文總統,一直影響台美貿易談判。隨後陸續爆發的塑化劑、毒澱粉、銅葉綠素假油,以及餿水油事件,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近乎一年一爆的食安事件,不僅重創消費者信心,更衝擊台灣美食王國的形象,這也難怪民眾只要碰到「食安」兩個字總是特別敏感。

美豬美牛的開放又再度碰觸到國人那條敏感的神經,掀起「健康換外交」的疑慮,以及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角力。其實這些年台灣已經少有食安問題,當年為了再度擦亮台灣美食的招牌,馬政府延攬台大食品科學學者蔣丙煌擔任衛福部部長、民進黨徵召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擔任不分區立委,都深獲國人肯定。

為長遠計,教育部在二○一六年推動食品安全人才培育計畫,陽明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海洋大學以及屏東科技大學六所學校,分別成立食品安全研究所,是台灣目前培育食安人才的大本營。這六所食品安全研究所的地理位置正好涵蓋台灣北中南,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現階段美豬美牛爭議再起,該是由政府徵召六個研究所,成立食安國家隊來守護國人健康的時候。

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人民有選擇是不是要使用符合安全標準的瘦肉精肉品的自由,政府不必管太多,但資訊必須公開透明,這是政府與專家的責任。當民間已經有犧牲健康為代價疑慮的時候,這時候更需要讓食品安全的議題回歸科學證據與法理,才能理性分析美豬美牛開放後的利弊得失與健康影響。當初政府創設食安所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備毒理、風險評估、政策管理與溝通的跨領域人才,同時帶動食品產業向上提升,我認為此時更應該讓專家說話,至於選擇就交由民眾自己判斷。

就如同防疫一樣,我們對食品安全的態度與對話中一樣存在「零的迷思」。環境中的元素種類何其多,就算是瘦肉精也不是只有萊克多巴胺一種。要求零檢出的主張,正好反映出一種缺乏科學的謬誤。台灣過去食安人才培育不足,如今已經有基礎人才。這次防疫看到了專家在政策溝通上的必要,避免大眾恐慌;那些食品中危害因子的背景與流行病學,就讓專業來帶領民眾做理性的討論吧。

(作者現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