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農業移民的思考

◎ 黃如輝

住家附近的「馬稠後工業區」已經接近完工,每次運動騎腳踏車經過總會讓人有些感慨,政府興建工業區替廠商找尋適當地點,也希望廠商進入吸引人口回流,隨之投入交通改善或教育資源,其不外乎就是希望藉此讓就業人口穩定。但相對於農業農村人口老化與勞力缺乏等問題,卻未見政府是否也起心動念考慮台灣的農業移民,為台灣農業注入新力呢?

業師張素玢在其著作「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灣的移民村」結論中提到「移民村完善的公共設施,使農民在農村便可得到基本的教育、醫療資源」等,讓移民者得以生活穩定與保障,以這樣的條件不就正是台灣各大科學園區設立的寫照,台灣島內農業移民產值不如工業區設立,但卻是解決台灣農村老化或人力不足的方法之一,政府應當思索農業之於台灣國安的議題來看待,鼓勵農業移民讓人口從都市重新回到農村,並如書中所提「從日本在台灣移民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當局不斷依時依地修正方針與方法」,台灣農業移民有太多可參考的歷史,讓農業移民者在政府引領下得以深耕,而政府更應重新思考台灣農業移民。

(作者業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